碗托和什么炒好吃?
个人经验 只谈家常做法 碗坨就是山西地区特有的面食,属于凉粉一类,但是比凉粉细腻、软嫩。一般用浇头炒着吃居多。 我小的时候,家庭条件不太好,所以吃碗坨都是捡人家剩下的,看人家吃啥我也就跟着吃点啥。记得以前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菜不够了,妈妈就会去打点碗坨,切点腌韭菜花或者腌辣椒,拌个葱花醋,就着酱豆腐汤吃个香喷喷的咸菜,也是美得很…… 但是能吃到这样的美味,一般都是夏天,因为冬天天气冷,碗坨很难做好,容易碎。所以一到冬天,想吃碗陀就得吃凉粉,不过这俩东西其实味道还是蛮像的。
【炒碗陀】需要食材:碗陀(买回来的)、鸡蛋、大葱、盐、酱油、醋。 具体做法: 1、把葱切成葱花,准备一碗凉水;碗陀用水洗一遍,放在碗里。注意别把碗泡在水里哦~ 2、打一个鸡蛋进去,用筷子搅匀后,加少许清水、盐、酱油、醋继续搅拌成糊状。
3、锅中倒入少许油,烧热后,把糊状物体倒进锅里,用铲子不停地搅动,直到变成熟糊状,即可盛出备用。 4、锅内再倒少许油,烧热后,放入切好的葱花爆香,然后倒入刚刚炒好的碗陀,不停地翻炒三五分钟,就可以出锅享用了! 是不是超级简单呐~有喜欢的小伙伴不妨在家试试呢~
碗托有纯白色和白色泛黄颜色的两种,是山西最普通的大众化的地方小吃。碗托可煮可炒皆能成美味,吃起来味道绵甜,非常筋道。而作为地道的山西人当然知道只有和土豆丝炒在一起才会更好吃。
炒碗托其实就是一种凉粉。不过,这里的凉粉是放在碗中制作而成的。所以,当地人称这种凉粉为“碗托”。碗托是一种只在当地非常流行的食物,当地人对它情有独钟,而外地人对它是避之不及。因为它的口味十分独特。想要用味觉去感受这种食物的魅力,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碗托是一种由土豆粉或者红薯粉制作而成的食物。当然,最正宗的碗托一定是使用土豆粉制作而成的。碗托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首先,找来最好的土豆,将其晾晒后研磨成细碎的土豆粉。然后,将这些土豆粉和水按照比例混合,搅拌成糊状。
接着,将一个非常干净的瓷碗装入一些糊状的土豆粉液,再将这个瓷碗放在开水中煮上2-3分钟。煮至瓷碗中的土豆粉液凝结,即可将熟透的土豆粉液捞出来,放置在凉水槽中冷却。
最后,待瓷碗中的土豆粉凉透了,即可将它倒入案板上,再从案板上切出来,这样一碗托就完成了。碗托的外形像一块大饼,不过,比大饼要稍微厚一些。它的制作工艺和凉粉一样,不同的是凉粉是制作在一个槽子里,而碗托是制作在一个瓷碗中。
当然,这里的瓷碗一定要非常干净,以免影响了碗托的口感与质地。制作好的碗托可以切成长条状,再煮熟或者是炒熟来吃。煮着吃的碗托,汤中必须加入醋、蒜蓉、辣椒油、酱油香油等各种调料。这样一碗白嫩的碗托就格外鲜美了。
而炒碗托的做法也非常的简单,将碗托切成手指宽的条,土豆切成丝,锅烧热放入油,油热后放入切好的大葱翻炒爆香,再放入土豆丝炒软,然后放入碗托不断煸炒,最后放入适量的鸡精翻匀即可出锅装盘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