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烩菜怎么做好吃?
河南烩面的由来 相传,北宋年间,开封有家“丁家面坊”用面粉和制成软韧可口的面条,卖面和做活都勤快、善良的丁氏夫妇,经常免费将剩下的面条送给路人食用。一日,南宋金兵从黄河渡口南北而来,直逼汴京(今开封)城下,宋军拒敌于城外,军粮短缺。危急之中,百姓纷纷把家中剩余的粮食送到军营,以助抗金。丁氏夫妇也抱着济世为怀的宗旨,用剩余的面条做成食品,送往前线,并嘱咐军中厨师,要将这些食品给饥饿的战士吃,千万不能浪费。可是,送去的面食总是被敌人吃掉。后来,一位老军师想出个办法,吩咐厨师将面擀薄做成饼状,切成方片备用;又让厨师在锅中放入足量的清水,待水烧开后,先将蔬菜丝及牛肉片下锅稍煮片刻,然后再把切好的面饼一片一片地拉入锅内,煮熟后盛于碗中,并加上调料。这种菜肴汤味浓郁,香味扑鼻,士兵食之,个个食欲大振,精神倍增,于是,宋军士气高涨,连连打败金兵。
从此,人们就将这种食品称为“御汤”,又叫“御面”。由于制作时要在锅中不停地翻滚,因此又称“糊汤面”。到了明朝初年,朱洪武为了犒赏讨伐元朝的将士,命令御厨制作“御汤”。但是,御厨们怎么也忘不了这碗菜的由来,于是就按当时的名字叫作“胡辣汤”。以后经过不断发展,制作技术不断提高,风味也日益改善。现在,除了用牛羊肉外,还增加了鲜笋、木耳、黄花、粉条等配料,味道更加鲜美。再后来,有人发现此菜在冬天比夏天好吃,是因为冬天天气寒冷,而“胡辣”的意思就是能驱寒。这样,就逐渐演变成一种冬季食用的特色小吃。
关于这个起源故事是否真实存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不过,烩面起源于宋代的说法是比较合理的。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河南烩面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名吃。 关于烩面的做法,《开封烩面馆开业指南》中是这样介绍的: 原料:优质面粉500克,羊肉200克,豆腐200克,海带100克,粉条100克,香菜少许。 调料:高汤1升,精盐3小匙,鸡精半小匙,鸡油适量,酱油4小匙,料酒3小匙,胡椒粉1/2小匙,味精1小匙,香油1小匙。
制作方法: 步骤1.揉面:取中等硬度面粉500克,先用温水150毫升调成面团,再用凉水和成硬面团,揉光后用布盖住醒30分钟。再次揉压,搓成长条,揪成30个小剂子待用。 步骤2.擀制:取一个小剂子用手掌反复按压成薄片,中间厚两边薄。用小勺子舀两勺高汤均匀浇在薄薄的面皮上,然后两手捏着面片两端向外抻开卷起,再向左右打开,重复几次至面片展开变大,用擀面杖轻轻擀一下即成面胚。 步骤3.烹调:将羊肉切片或切丝。豆腐切小块。海带泡发洗净切丝。粉下入沸水锅中煮至透明时捞出。将粉丝铺在碗底,再放入海带丝、羊肉片、豆腐块、香菜,然后将擀好的烩面片逐片下入6成热的汤锅内,汤锅沸腾2分钟后关火,盖上锅盖焖2分钟后即可捞入碗中,再将适量的高汤烧沸,加入调味料搅匀盛出即可。
河南人普遍喜欢吃烩面,并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制作方法。所以,我在这里只能介绍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来作为参考。 另外提醒一点,正宗的烩面里面是没有肉的! 在郑州,最有名的莫过于合记烩面了。据说合记的创始人叫马豫章,他原来是在开封相国寺内开设了一家名为“合记”的面馆经营牛肉汤及牛肉面等品种销售。当时开封的牛肉汤很出名,深受人们喜爱。马豫章根据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将开封的牛肉汤与西安的羊肉泡馍相结合,改进而成了一种新的吃法——烩面。因生意红火,他又于1974年在郑州市人民路开了第二家店,正式命名为“合记”饭店,主营烩面。此后,各种品牌的烩面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郑州市的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