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叶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松”字在《康熙字典》里的释意为“木名,一种松树。又姓。”说明“松”字的含义是松树或指人姓松。 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古代对松树的造型和品种就有详细的记载。宋·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诗中写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惹人愁。”这里的竹子就是竹类的植物,而“无肉令人瘦,无竹惹人愁”的“竹”,实际上指的是竹笋。可见,古代的“竹”是指现在的竹笋。同样道理,中药中的“松”也不是马尾松、油松等植物的泛称,而是指现在广义的“竹”类植物,即现在这个名称的中药材中含有杉科植物松属的所有树木的嫩枝叶。该药品在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的正名为“青蒿”。但为什么一个名字中又有“松”又有“蒿”呢?这还得从它的来源说起…… “青蒿”原植物来自多本古籍。如:《救荒本草》:“青蒿,生山野中,茎叶俱青翠。”“本草纲目的集注引萧氏曰:‘青蒿,生田野间,丛生,茎叶青翠色’。”这两段文字指出,古代的青蒿指现在野生的、叶片碧绿的草本植物。然而,这种草类的植物,现在大多数已做蔬菜食用,古代所说的“青蒿”,今天已经很少用了。
那么,今天我们所说的“青蒿”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要从近代的药界巨著《本草再新》中说到了。据该书引许叔微的《疾病须知》载有:“青蒿,味苦,性凉。治肝邪热,风肿眼疼,痰核肿喘,血痢肠红,湿热黄肿,毒痈疮疡。”同时书内还附有一张当时的青蒿插图(参见图),图中植物的形象似竹叶而略长,色呈深绿。这一插图及这段文字说明,今天的青蒿实际上是古人所说的“茵陈蒿”,而“茵陈蒿”在古代还有另一个名字——“青蒿”。至此,这个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