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毒有什么作用?
“清热解毒”是中医的术语,指的是清除体内热毒的意思。 内火(热)分实火和虚火。 实火多因外感风热病毒(如流感、麻疹、水痘等)或暑热犯表引起的,临床表现以发热、口渴、咽喉肿痛、咳嗽痰黄为主;治疗宜清热泻火。 虚火多由阴虚生内热所致,临床表现以低热、盗汗、心烦、口干为主要症状。治疗宜滋阴降火。
热毒是热与毒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是致病的邪气。 中医理论中,“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气有余便是火”,当人体的阳气过于旺盛并郁积在身体内化热了,就出现了上火的情况。 “火”又分为“虚火”和“实火”两种。
所谓“实火”就是阳盛气充导致的火热之症,“虚火”是由阴液亏虚所引起的。
不管是“虚火”还是“实火”都会出现“热气”上冲的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口干、口苦、牙龈肿痛、口腔溃疡、二便短赤。 如果此时身体有“余热”可将其消灭,那么上述症状就可以减轻甚至消失。如果“余热”被身体逐渐消耗完,机体自我修复了,则疾病痊愈。
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将“余热”清出去。
临床上,我们常采用中成药来达到清热解毒的目的,如板蓝根颗粒、金银花颗粒、双黄连口服液、连花清瘟片等。这些药物都具有抗病毒、抗菌的作用,能消除体内的热毒,缓解病情。
除了服用中成药外,还可结合食疗进行调理。
例如,可适量多吃点具有清热解毒效果的食物,如苦瓜、苦菜、番茄、丝瓜、马齿苋、莲藕、豆芽、菊花脑、西瓜皮、西瓜汁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药及食物都是通过清解体内的热毒而起效的,但对于那些体质虚弱或长期低热者,不可过分使用清热解毒药或吃大量具有寒凉属性的食物,以防损伤正气,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