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京溪是哪里?
京溪村位于广州大道北与广园中路交界处,属于天河区,东邻白云区和白云区人民检察院、区人民法院;西靠广州大学;南有广州新市墟、棠溪村、马岗村等;北连天源路、杨箕村、怡园小区等。
2015年9月30日,《信息时报》报道“广州市京溪街拆除违法建筑7.2万平方米”的消息称,从6月初至9月底,该街共拆除各类违法建设7.2万平方米。 资料显示, 京溪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约公元1405年),因最初村民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永丰县,故取名为“永丰乡”。后改称“京溪村”。 据当地居民介绍,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一个穷乡僻壤之处。直到1998年在任的街领导黄锦荣提出开发京溪镇的宏伟蓝图,并因此被贬职外调之后,这个地处广州中心城区的城中村才一步步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随着广州大道北的改造完成和地铁三号线北延段的通车,这片昔日荒郊野岭已成为商家云集、商住一体的新区。
京溪,位于广州市东北部,属越秀区范围。京溪坐落在东风水库南麓,京溪河两岸,北靠白云山北麓,东与白云区沙河及梅花园相接,西与解放北、桂花岗及北京路繁华商业区相邻,南接五羊新城、先烈中路一带。京溪辖京溪北、南、西、东四条行政街,现有常住人口6300多户、12000多人,辖区面积2.7平方公里。近年京溪在城乡建设中,已率先完成郊区城镇的改造任务,“城中村”现象正在逐步消失。如今的京溪已初步发展成为以办公写字楼为中心的现代商贸新型社区,成为广州城区的“黄金居住地”。
京溪这一地名始于宋代,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宋人施谔在《南汉录》称:“京溪在都城东三十里,广三丈,有水无源,源深莫测,舟可至石门(今白云新城一带),水旱弗减,谓之京湖。宋开宝四年,南汉为宋所灭,京湖亦干”。京溪村是广州古城东郊较早的古村落,宋代便有人烟。
明代正德《广东通志》记载:“五股河源于白云山,由京溪流入,经大观桥下至五仙门流入海”。清代的《广州府志》记载:“京溪河,一名五股河,一名京溪涌。发源白云山,经沙涌、棠下等乡,入城经东濠至小金钟汇诸水出海”。旧时京溪一带原是沙湾湿地。明代的沙河、京溪、梓元岗、岗头等地都称为沙湾,并有大沙湾和小沙湾的别称。清代末叶,京溪与沙河分野,京溪成为专称。清代中叶,由北方南迁来的客家人开始在沙湾湿地筑堤圈围,建屋定居,从事耕作。
京溪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京溪有古迹有大观石桥、金钟岩、古榕台、梅仙洞等。
在大观石桥东5华里的白云山南麓有金钟岩,岩为宋代修建,南宋李昴英有诗云:“岩古藤萝老,山尊气宇高。神龙蟠下土,古佛庇灵霄”。据《番禺县新志》记载:金钟岩原为南汉国时的天祥宫,后易名为仙洞岩,有前、中、后三洞,其中前、中二洞有石床、石榻,洞中还镌有宋代端平年间(1234-1236)的题记和清代咸丰、光绪年间重修碑记。金钟岩附近有古榕台,台上并有200年的酸子树,古榕台下有两株270多年大叶榕,榕枝倒垂,如伞如盖,可覆席百张。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曾为乡塾,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建为魁星阁。阁前石崖镌有“古榕台”三字,并有“榕荫在兹”等15方清代石刻。
距大观石桥150米处有梅仙洞,是100多年前为纪念明代进士、兵部尚书林富而建。洞内有青石雕刻的卧佛一尊。清康熙嘉五十三年,林氏14世孙林国栋重修梅仙洞,在洞旁建祠,立林富石像,建梅仙坛。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和同治三年(1864年)曾两次重修。民国初年,梅仙洞尚存,五十年代初还举行祭祀活动,后来,梅仙洞被拆除,1987年,梅仙坛移入京溪小学内,1991年,京溪东经济合作社又把梅仙坛修葺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