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字五行笔画多少?
钟(钅工),五行属金 一竖一横一折三撇一折一横一斜钩。 拼音:zhōng 繁体字:鐘 部首:钅部 笔画:17笔 造字法:象形 (会意) 笔顺编号:34525335151122135 五笔输入法:quvk 郑码输入法:PXNG 仓颉输入法:QUVK 四角号码:80762 Unicode字符编码:U+94E8
详细解释
《说文》:“锺,乐钟也。”“鍾”字的本义就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因为这种乐器中空且敲击起来发声,所以从“鍾”的字大多和音乐有关。如“颂”字表示的是乐曲的名称;“笙”指一种管乐器。而“鐘”本身就是一个象形字,它的本体是一个立着的鼓。
关于这个“锺”字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生活在荒蛮之地,当时既没有文字也没有国家制度,人们结绳记事以记载历史。一次部落与部落之间发生了战争,一个部落的战鼓被另一个部落抢走了。战败的部落为了夺回战鼓,决定向有文字记载的部族学习,用文字记录此事。由于该部族没有文字,就带着笔墨纸张到邻村求教,并且约定时间让邻村的文士帮助书写。到了约定日期,这个部落的人带着肉干等贡品来到约好的地方,发现邻村村民也在现场。原来,他们的文士因为不识字,把“晚”写成了“午”,把“战鼓”写成了“室”,把“我部”写成了“我邦”,因此两村的人为争室我两个村子打起来了。
后来一位贤者出来调停,他说:“其实你们应该谢谢这位不识字的村民。正因为他的无知,才给我们留下了这宝贵的文字。”于是,人们感谢了这位善良的文盲,并把他写的字拓印流传下来,这个字就是现在的“鐘”。 “鍾”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如下所示: 「鍾」在古文字中的「鐘」字,像古代的一枚大鐘。《說文解字·缶部》:「鐘,樂鐘也。」其義為「祭祀時用的鐘」。這是因為古人會把獸骨放在鐘裡燒灼,據此來推算吉凶。所以這個意思後來寫作「鐘」或「钲」。此外「鍾」也記載著樂器的鳴聲。《周禮·春官宗伯第三·小師》就有「鐘鼓之應」的記載。
「鍾」字最早出現的書籍是《漢書·地理志下》,其中引用了劉歆的《爾雅》注:「蜀江,岷江也。東別爲沱,又有橫浦,謂之錦渚。」而《爾雅》中則記載「錦渚,沱也」。 「鐘」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字。其構成為象形的字,大多數都是與日常用品相關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