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克可信吗?
五行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舜典》中的“五行”概念,其云: 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稷曰:“何哉?尧之所以济下民者?” 帝曰:“钦、若、昊天,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天著丰岁.” 稷曰: “余唯命。 如金. 庶几稼穑. 作兴稼。 继畴昔业. 日靖四方! ” 帝曰:“其惟禾。” 稷乃退。 至于《周礼‧春官‧大卜》的记载,则明确提到了占卜所用的龟蓍。
而以六十四卦为基底的筮数系统,据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商代便已出现;至西周初年,六十四卦便已经普遍流行于当时的王室及贵族阶层之中(参看郭璞注《山海经‧海外南经》引孔安国语)--此中种种,皆与五行之说关系密切。
事实上,在传统的解释里,五行即是指五种基本性质(或称为元素):金木水火土。它们互相作用的关系是: “其行不一”,故有相生相克的特性存在──水能克火,但也可被金所生。 而这种观念在早期的占卜体系里也有反映:比如,《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了秦臣卜师雍对太子申生的死生之兆所作的解释。他说: “若卜筮,君大吉。臣不可忘。” 可见,在卜筮系统中,五行之术的地位是非常重要和受到高度重视的。这一点可从《左传‧昭公七年》对史官史墨的回答中看出端倪来。 鲁昭公七年,晋国范献子出使楚国归来途中遇到了来自齐国的使者。使者问史墨说: “吾闻之,君子不祸乱也不危亡,祸福由天子。
春秋之际,诸侯有相灭亡者,天命不都归入某一方。大夫行事如果违背了天道,那又怎么能免于祸难呢?今晋四卿专权夺位,而欲逆天,势必会招致灾祸。然而季氏已经八十岁了,犹能执掌齐国之政,难道是他自身有什么德行么?只是依靠了天命罢了。自晋侯以下,谁不是依靠着上天才获得爵位的?而且国家没有道义就不会长久,哪里只是靠着天命就能永远安享尊荣的?” 史墨回答说: “我听说,明堂是王者休息的地方。圣王经常在那里斋戒沐浴,以此表示不敢怠慢,并且用来祭祀上帝。如今晋国却是在明堂之上建造宗庙,这是违背了天地之理啊!
而且晋君虽然受封于唐,但他祖先的坟茔却是在曲沃,这怎么能够说是正的呢?况且过去虞、夏、商、周三代为天下立君而立的都是嫡长子,其余之子只能做诸侯的国君。如今晋君却在众公子当中选择立了一个非嫡非长的儿子为国君,这是违背历史常规的。按照道理来说,应当是由天下共讨之的。如今晋侯不但不受指责反而还得到了诸侯们的拥戴,这是违背自然之道的啊!所以,我料定他必得灾祸无疑。但是谁能去讨伐他呢?
周朝天子已经衰弱到如此地步了吗?当年管蔡叛乱,奄国有权诛杀武庚。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之后又把殷民分封给康叔,那是因为他有德能服诸侯的缘故呀!现在,上天将晋国的大权交给了齐国,齐国却不用这个权力帮助周室,反而自己在这里耀武扬威了起来,这就是违背了天意啊……” 以上史墨之言颇值得玩味,首先他肯定了五行学说在早期卜筮体系以及天人感应理论建构中的重要地位,进而指出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并借此解释了周王室的衰弱,最后又以周朝的衰微反证了齐国的称霸不合乎天道。
由此观之,五行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无疑是当时人们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