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的五行属什么?
先明确一点,中国古代五行的“行”不是现在“行业”“运行”的意思,而是一种计量单位——一行的数量叫做一行的“行数(xíng shǔ)”。比如,古书上记载某件事干了“数百”,实际上就表示这件事干了“很多”;而说某人“秉性善良,五行欠木”,意思就是说他“缺木”。
所以,“官居一品”的“品”是“行”的二十倍,意味着官员的数量是平民的20倍。《管子·小匡》:“天子之币,九阶……卿大夫各以其职入贡而已矣。一官成,则赋於民。故曰:百工献力,庶士献艺,奸伪不生;千乘万骑,诸侯朝觐,道路不塞,剑戟不用。” 《庄子·天下》:“列君臣、树冠冕,咸有仪品而不失之文。”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在谈及如何治理国家时说:“官盛人稀,财满库虚;百工惟时,俊士有所施其能。仕者知让,耕者知力;百姓富贵,君子体仁。故明王在上,所以制天下,服诸侯也。”(《荀子·富国》) 秦代李悝提出一项经济政策:“平斗桶,量权衡,正权度,考本分,除盗贼,止奸邪,以秋毫之末,显寸积之长。”(《汉书·食货志上》)
这些例子中的“行”都可以换成“株”或者“棵”——每行的东西都那么多。 至于“土”为什么代表“五行”之首,可能是因为“土”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与“高”的字形相近,古人认为“土”的下面是一堆立着的形状像“高”的建筑,由此引申出“高大”的意思来,再进一步引申指“土地”“土壤”,最后指“地理方位”。这样,“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五行”“四季”等“五”字的代替品了。 顺便一提,“五岳”中的“五”也不是数字5的意义,而是“五方”或“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五”——用数字5指代“东”“西”“南”“北”是很典型的古代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