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银行有保障吗?
在讨论股份行的时候,先摆一弄整个金融体系的框架。 金融的本质是什么?是供给和需求,这是马哲里的提法,很深刻,但不太够具体。我们换一个角度,把货币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那么金融的需求方,也就是以货币(资金)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群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1.居民(消费);2.企业(投资);3.政府(财政支出)。 上述三类主体对资金的三种需求,在现实中是有可能相互转化或同时存在的。我们把上述三类需求主体进一步划分,分别用i、I、g表示。其中,i代表个人/家庭/消费者,i代表个体户/中小企业,g代表政府。
金融体系就是以上述三个需求方为主体形成的资金供需市场。我们可以将这个供给方称为“融资者”,将需求方称为“融资客”。当融资者希望融资客买自己的产品(资金)时,就必须让融资客对自己放心,认为把钱交给自己是有安全保障的。于是,信用就这样产生了——我借钱给你,你相信我,我的信誉就是你的保障。至于这种信誉最终来自哪里呢?它可能来自于国家信用的背书(比如央行票据、国债),或者来自于某个机构对个人信用调查后做出的评价——征信就是这样产生的。当然,最基础的信用来源于某个组织或者个人愿意以自己的财产为债务做担保。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股份行的贷款业务主要服务于企业和政府这两大融资客,它的信贷资产质量如何就取决于融资者的素质。从历史上看,国内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问题主要是由企业融资客带来的——企业经营不善导致还款困难,进而银行的不良贷率上升。然而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政府的融资需求开始凸显(尤其是地方债的发行),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落实,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打包”方式出让股权给金融机构,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情况可能会有所减少,而央妈之前投放的一万多亿债券也可能慢慢回笼(虽然近期央行进行了8000亿的再贴现操作,但这部分资金很快会回到市场流动)。
总之,企业的融资问题仍然是影响未来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对于零售银行来说,个人信贷业务的开展可能会因为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和存款竞争而逐渐收窄,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如何开拓企业客户,做好企业的融资服务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