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头发角?
“亥”字,在甲骨文中像一只大猪,还像一条尾巴上翘的蛇;金文有小篆的一种写法,象一根弯曲的头发;而小篆中“亥”字形已接近现代汉字,只是在下部左端还有一个小笔画,到汉隶后,这个笔画演变为今天繁体的“亥”字。 那么这跟十二生肖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古代人们用干支记录日期,以子午卯酉为四个地支的象征动物(即鼠牛虎兔),以寅申巳亥为四个地支的另一个象征动物(即羊马鸡狗),用辰戌丑未记日时,而不使用午和酉,因为古人把午看作是属火的怪物(马),酉则被视为属金的怪物(鸡)。
这种纪年法流传至今,但在民间却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迷。如宋代学者邵博所记:“今人论十二生肖,自相矛盾。曰子为鼠,午为马。其详为何,不能自知。《礼经》所谓‘虚一受十’者何也?”为什么午是马,而不是鸡?为什么卯时是兔而不是龙?为什么子时是鼠而不是牛?为什么这些动物都排在了十二生肖里?这些奇奇怪怪的传说让现代人越来越感到不解。 其实要解开这些谜团并不困难,只要了解古代历法的来源就可以了。 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观测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来推算节气的方法,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他们逐渐发现,当太阳到达正南方最高点时,为夏至,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来;而冬至则是在太阳到达最南点的那天,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数九寒天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每十五天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天文现象作依据,因此具有非常明确的时间界线。 到了汉代,人们采用土圭(一种测量仪器)方法测定节气,并确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现在农历的大年初一)。由于土圭测定的立春日子比现行的公历定立的立春日子偏早或晚大约十天,所以每隔三年左右,农历的立春就有一个星期左右的浮动。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周天行度”。 既然确定了节气,再根据二十四节气排列出的顺序,从子开始,每一个时辰占一个属相的时间就不难了。从子时至亥时共十个时辰,每个时辰2小时,10个时辰正好是24个小节。这样,每个属相就有两天的时辰。 而在每个时辰内,十二地支又依次循环。例如上午9点到11点的辰时,首先进入的是属龙的时刻,紧接着是属蛇的,接着又是属龙的……如此循环。这就有了“辰龙”“巳蛇”“午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