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字五行属什么?
“塞”这个字在《康熙字典》里面,属“十画·土部·子集上声”。 “土”自然是五行之一。 而这个字之所以是“下声”的读音,是因为古人把一个字的所有读音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下”就是“去”的意思,代表的是古代去声的字音。 现代汉语标注发音用字母标调,所以变成了a、o、e等等。而古代没有这些标记,只能靠记号来标识,“下”就是这个符号,读的时候,要读成与它相对应的声调。 古文字学家严复说,“凡字之阴阳上去而入者,皆谓之声,声者何?语声也。”也就是说,古代的“下”其实就是表达“语声”(即语气词)的音。
那么为什么一个表示气口的字,居然表示语气呢? 这是由于上古时期汉语的特点决定的。当时的汉语还保留着一个特点——词序不变的情况下,同一个词的读音可以表意。于是同音字或者形旁相似的字往往会组合在一起表示同一个意思,这样的词语很多,比如“高台”(gāotái)等于“登高”(gāodēng),“他分”(tāfèn)等于“别人”(běirén);又因为当时同音字大多是一个意义单位,所以这种词往往要重读,放在句尾,以表示强调。 而“塞”字在古代的意思是“堵住”,这是一个动词,需要强调,所以读作“sē”。 类似的字还有很多,比如“空”(kòng)意思是“离开”,所以本应读作“kōnɡ”;“会”(huì)意思是“聚集”,所以本应读作“kuài”;“问”(wèn),本应读作“wànɡ”,表示“询问”;“方”(fānɡ)本应读作“fǎnɡ”,表示“正在”;“兴”(xīnɡ)本应读作“xùnɡ”,表示“旺盛”;还有“张”(zhānɡ)本来表示“弓弦绷起来”,所以读作zhènɡ;“让”(rànɡ)本应读作“rènɡ”等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字慢慢变成表示不同含义的形容词或动词,失去了表示语气的作用,它们的本义也就渐渐被人们遗忘,只留下了读音。而这个读音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成为了现在所谓的“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