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字五行属性是什么?
“仪”字的本义是人的仪表,这个意义一直保留到今天;古人认为天地有正气,而人具有天地之正气,因此人的仪表和天地之气相通,因而可以感而遂通;《孟子·公孙丑上》记载了孟子对浩然正气的解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于是古代的人把这种与浩然之气相通的仪表称作“正气”或“天地之正气”,用来形容忠臣义士以及一切品德高尚、正义凛然的人物形象,比如“浩然之气”“凛然正气”等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古人又发现一些非人的生物体也有这样的气质,如山川湖泊、花草树木等都有这样的气质,于是又有了“地气”的概念:山川湖泊等自然界的天地之气统称为“地气”(“天”与“地”常常在文中被用作泛指自然界),而忠臣义士们身上所具有的气就被叫作“天地之正气”。 由于古人相信“天人感应”(参见王充《论衡》中的相关文章),他们认为天地之气对人是有影响的——所谓的“祥瑞降临”“灾异显现”就是明证。所以古人对于自己的“仪表”是极为重视的,他们非常重视自己在别人眼中树立的形象,甚至将“自我修养”看作是对自身的影响力的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层意思。
“仪”作为词组一般是指“礼仪”“仪式”“仪态”“仪容”等含义,其中“礼”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与社会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它包含很多内容,如尊老爱幼、夫妻相处模式、君臣关系等等,这些规范都是通过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确定下来的,人们称之为“礼节”;还有“敬酒”等比较具体的礼仪。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礼”都带有一定强制性,如果违反了就会受到“礼罚”——轻者会受舆论谴责,重者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所以古人特别注重“礼节”的培养,因为一个懂得“礼节”才能被人认为是懂规矩,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只有懂得了“礼节”,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到进退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