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有什么作用?
现在医疗技术的进步让心脏起搏器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同时体积越来越小、质量越来越轻,甚至可以将微型的接收器植入体表,而不必开刀进行手术放置。那么这些变化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呢?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一小小仪器的魅力所在! 心脏起搏器的“前世”
1895年,一名叫Willem Einthoven的荷兰医生首次提出了检测心跳的方法——心电图(ECG)。
1903年,一位加拿大医生第一次利用电击治疗了患有严重心动过缓的患者。
1924年,一种由电池供电的可穿戴式起搏器问世;然而,由于体积和重量都很大,患者无法长时间佩戴。
1956年,第一个心脏临时起搏器在美国被采用,它通过一条电缆连接电源和设备,将电脉冲发送到心脏,保持其跳动。
70年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为设计更精密的传感器和更大的电池提供了可能,使得更加便携式的起搏器成为现实。随后,无导线起搏器问世。 无导线起搏器无需插入心脏,通过皮肤表面电极接收信号发送刺激电流,使心脏规律收缩。
相对于传统有导线起搏器而言,无导线起搏器避免了手术植入所遗留的皮肤瘢痕组织、传导障碍等风险,且能更好地适应人体运动,提升生活质量。 目前,随着芯片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升级,可穿戴式、掌上型及手机控型的智能起搏器陆续问世并逐步普及应用。智能起搏器可以实时地将心电数据传输给远端专家,当出现故障或异常时,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信息,及时提醒患者就医。在优化患者生活方式的同时提供持续的安全保障。
现代的起搏器不仅体积小巧,而且功能强大:除了基本的起搏功能之外,还可以自动识别心律。如果患者的心律恢复正常,它会自动停止工作;反之,它可以持续监测,甚至可以在夜间降低自身的工作频率,从而节省电能,延长电池寿命。
如今,心脏起搏器已经发展到能够感知心跳、预防危险程度未知的心动过缓事件的新一代产品。 尽管它的体积依旧很小,但功能已经很强大,甚至可以连续使用多年而不需要更换电池。对许多心脏病患者来说,它就像一件珍贵的古董首饰一样,不仅毫无负面影响,而且还能真正帮助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