鲐代表什么生肖?
“鲐”字是个形声兼会意的字,从鱼台声。这里的“鲐”指鲐鱼。那什么是鲐鱼呢?现在的海洋鱼类学家认为鲐应该是太平洋褐鲹(Decapterus marinus)的美国名称。因为这种鱼的身体颜色非常深,而且是海鲹科(Carangidae)的成员,所以又称为“海隼”、“黑海隼”或者“黑鲹”[1]-[3]。
在《诗经》的时代,人们对鲐鱼的认识应该来源于太平洋的近岸海域,因此刘向东先生认为“鲐”就是鲐鱼,是海生动物[4]。张光宇先生则进一步指出:“‘鲐’字所从之‘台’当系指海中的岛屿而言,即以台湾或东海中所产之‘鲐’作为标准的‘鲐’字,而将南海中所产的‘鲐’改名为‘鲛’”(第267页)。由此,张光宇先生为“鲐”赋予了全新的含义:特指台湾地区附近海域捕捞的上色浅、体形小、味道鲜美的鳀科鱼类[5]。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并广为流传。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英词典》(1980年版)就收录了“鲐”这个汉字,并且释义为“tidefish”;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主编的《淡水养殖水产品词典》(1982年版)中“鲐”字的释义也是“tidyeel”;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编辑的《新华字典》(2001年版)对“鲐”字标注的英文注释也是“tide fish”。然而,如果我们将“鲐”定义为台湾附近海域捕捞的鱼的话,那么有一个问题无法解释:为什么日本渔业称作“たいし”,而韩国称“탁시”,这些名称显然不是来自汉语。事实上,张光宇先生的定义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随着对古代文献中有关海水鱼类词汇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都认识到《诗经》时代的“鲐”并非来自台湾附近的海域。王孝廉先生通过考察先秦古籍中的“鲐”和“鲛”,发现其含义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凡属用本字作左边偏旁时,字体大多左部作‘鲐’,右部作‘鲛’;凡属用分化字作左边偏旁时,字体大多左半作‘鲐’,右半作‘鲨’……”[6]王孝廉先生主张“鲐”和“鲛”是同一类鱼的异名,他的结论得到了杨伯峻先生的赞同[7]。吴万禄先生也认为《庄子·秋水》篇中的“鳆鳎”和《礼记·檀弓下》篇中的“貂鲂”即“鳀”[8],这两条材料中的鱼都应该属于海生鱼类。
既然古书的资料证明“鲐”在古代不仅指今天的鲐鱼,而且也包括今天所说的海鲈和其他一些海生鱼类。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将“鲐”定义为台湾附近海域捕捞的鱼呢?这是因为《现代汉语词典》(1973年版)最早这样定义“鲐”,而后来的词典大多沿袭此说。《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引自《辞海》(1979年版),后者将“鲐”的解释归纳为一句话:“产于亚洲东部沿海,可食。”那么,《辞海》这条简短的介绍能成立吗?我们来看两条材料。
一条是清代李辅光著《海错图》,书中介绍了多种海洋鱼类,其中第三条就是“鲐鱼”: 另一条材料是明代屠本畯著《闽中海错疏》,该书第一条就是“鲐鱼”: 两条材料均指出“鲐”的原产地在中国,而且都属于福建海域。可见,将“鲐”限定在台湾附近海域是没有道理的。其实,《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中对“鲷”字的注解就已经证明“鲐”的古文字形与“岛”有关系,说明“鲐”的古义是指岛屿旁边的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