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还能重返中国吗?
以前经常看NBA,从03年詹姆斯进入联盟开始,一直到16年(现在虽然也会看看比赛但是已经没有以前那种狂热了),看了整整14年的NBA,可以说NBA在心中的地位无人能及 ( 'ω' ) 。
最近这几年一直打算去看一场NBA的比赛,哪怕飞去洛杉矶或者纽约,甚至不远万里的飞去多伦多,只为看一眼自己心爱的球队。但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成行,今年终于决定放弃一切前往温哥华观看快船对雷霆的比赛。我并不是铁杆球迷,我只是热爱这项运动,喜欢篮球带给我的那份激情和热血。 NBA对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项体育竞赛,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文化。
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国内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时候,NBA已经通过CCTV向中国人民展示了它的魅力;到现在互联网时代,NBA依然通过多种渠道来与中国保持联系,比如微信、微博、直播吧等等。它不仅仅影响着一代人,更是维系着中美两国人民的感情。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也许NBA并不只是只是一个篮球联赛,他代表的是一种情怀,一种信仰。 在我心中,NBA就是他的球员们所代表的一切美好——自由与尊重,梦想与坚持,荣誉与担当。
今年夏天,NBA和中国的各种合作就全都中断了。
NBA中国赛已经连续举办了5次,每一年NBA都会选择在休赛期派2支球队轮流在中国的2座城市举办常规赛。NBA还专门在中国注册了B/R中国(Bleacher Report,NBA旗下的新媒体)、NBA电竞等公司,希望在更多方面开发中国市场。包括在去年夏天,NBA还宣布会在北京和上海设立2座新办公室,同时还有25名员工会前往中国工作。
结果,随着火箭队莫雷事件的爆发,NBA和中国的合作关系全都中断了。B/R中国的微博账号再也没有发声;NBA电竞在中国赛区的活动全面停滞,甚至比赛场馆被直接停用;和NBA谈好赞助合同的中国品牌全都终止合同,而且全额退款。
目前看来NBA在中国的未来是黑暗的。今年,NBA在中国的营收有2.5亿美元。就算从2020-21赛季开始双方就恢复一切合作关系,NBA也需要5年时间才能把损失的市场份额追回来。
但5年之后,NBA还能重返中国吗?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体育和政治的关系越来越远。除了有战争、禁赛、种族因素影响,体育和政治已经很少有直接关联。政治上的冲突和分裂不会再对体育产生物理和化学反应——在最近十几年,只有NBA莫雷事件是个例外。
随着莫雷事件和中美贸易战关系越来越近,体育和政治之间的间隔墙第一次出现大裂缝。
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体育议题讨论中提到政治。甚至在最近几个月,有人提出“NBA如果愿意退出中国市场,是否能获取到更多的政治帮助”、“火箭队在转会市场获得更多帮助”等言论。
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体育圈里的人会使用“体育无国界”这句口号。但现在,这句话变得越来越脆弱。更多的人开始认为,体育圈应该向政府靠拢,而非应该和政治区分开来。
NBA和莫雷事件已经打破了一个体育圈里的“禁忌”,让体育和政治的关联变得越来越紧密。而在未来,莫雷事件很可能变成一种意识形态,从NBA扩展到整个体育圈里。
换言之,随着莫雷事件在体育圈里的发酵,未来很多体育行为可能和政治越来越挂钩。在中国,这可能导致体育和政治之间的界限也会越来越模糊。甚至在中国政府的一些决策者看来,NBA就是一个“美帝国主义的代表”。
所以,如果NBA真的决定重返中国市场,他们会在很多方面遇到新的麻烦和困难。
在未来两三年时间里,NBA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会跌入“冰点”。除了赞助和广告营收会暴跌,在中国举办常规赛和全明星更是没有任何利润。在短期内,NBA和中国的任何合作,可能都只能获得低收入,而且会经常因为政治因素受到影响。
在中国市场,NBA在很多方面已经落后于其他体育联盟了。在美国,NBA的商业影响力要远超其他四大体育联盟(NFL、MLB、NHL和MLS)。而在全世界的海外市场,除了巴西、阿根廷两国非常青睐足球运动,其他所有国家,NBA都是当地最受欢迎的体育IP。但在中国,NBA在很多体育议题上,都被足球联赛压制,比如在中国赞助商数量和广告营收上。
更让NBA感到沮丧的是:在中国,NBA的商业影响力和在中国的市场营收成反比。中国的年轻人认为,NBA是“老一辈看的体育联盟”,而且他们对NBA的关注度正在逐年下降。NBA在中国的营收越来越多依靠中国市场里更年长的人群,NBA在中国的商业影响力也在逐年下滑。在中国,NBA已经和“落寞”和“没落”挂钩了。
NBA在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中国90后和00后认为NBA的影响力不如足球。在中国,和NBA在中国市场面临的这种现状一样,还有很多体育IP的商业影响力和市场营收成反比。比如NBA在中国的赞助商宝马,宝马品牌的影响力在中国90后和00后眼中也呈现严重的下滑趋势。类似的现象同样出现在足球运动中,像西甲和巴塞罗那在中国90后和00后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已经开始下降。
在中国,体育IP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中国的90后和00后对体育IP的关注度逐年下降,开始从体育运动转向其他娱乐项目。而随着年龄的增长,90后和00后开始更倾向于消费更年轻的体育IP,他们对NBA的兴趣逐年下降。
NBA在中国市场最接近未来中国体育市场的景象。NBA在中国的影响力呈现严重的下滑趋势,但在市场营收上,NBA在中国仍有2.5亿美元的年营收。
这种景象和N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