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的意思五行属什么?

严汪钊严汪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字源故事“鼎”是个象形文字,像三足之器而上下有一圆圈,本义指青铜铸的锅或礼器。《汉书·食货志》有“鼎铸五铢钱”的说法;《史记·孝武本纪》也有“铸鼎象武帝行事”的记载,可见鼎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祭祀用品和流通货币。古人用鼎祭祀天地祖宗。周代设有“司鼎”官职,负责管理王室的鼎,如《左传·宣公三年》就有“晋灵公不君,弑其君,焚其庙,囚晋侯以鼎……”的记载。

2、字形分析从字形上看,“鼎”最初的字形像一只倒放的鼎。后来字形变为直文(正立)的“鼎”,现在则多写成“鍋”。现在统一用简体字“鼎”。

3、字义演变“鼎”最早既指祭祀用的铜鼎,又指烹饪煮肉用的瓦鼎。西周金文中始作“鼎”,与“镬”字同音同源。后世多用“鼎”,“镬”字很少用。 “鼎”的字形演变过程如下: 引自《古文字構形學》上册,羅振宇著,商务印书館,2015年8月第1版

4、详细释义“鼎”的本义指古代烹煮用的鼎具——锅。上古时代没有铁锅,贵族们煮肉做菜用的是青铜铸成的鼎,形状跟后来的铁锅一样,只是材质是青铜而不是铁。《礼记·礼器》中有“天子之甑,九重”的话,“甑”即今之蒸锅,“重”表示“层”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天子的蒸锅里可以放九个锅。古代的鼎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铁锅。 用鼎来煮食,是贵族们的专属权力。《礼记·王制》中有“诸侯朝觐盟会,天子命之祭,则为之俎”,意思是,国君去朝觐天子或者参加盟会时,天子赐给他一只鼎,他就拿着鼎去煮肉做饭。这是天子赋予他的特权,象征他对天命所归的身份认可。 用鼎煮食还象征着天子对诸侯的恩赐。《春秋》庄公元年有“天王狩于河阳”的话,“河阳”就是今天的河南孟县,《公羊传》解释这里的天王是指周厉王,他认为厉王出外打猎去了,哪里是在“狩”呢?何休反驳说,天子打猎,只有得到野兽才算是狩猎,没得到就只是“获”,不能算“狩”。为何《春秋》此处用“狩”字呢?是因为天子把一只鼎给了诸侯,让他拿来煮肉,这属于天子对他的恩赏,所以在这里用“狩”字来形容。整个事件的意义在于,天子通过给予诸侯一只鼎的方式来确认他的宗主权地位。

除了煮肉煮饭之外,鼎还被用作祭祀的礼器。《礼记·祭统》中说“鼎,礼之器也”,可见鼎在祭祀中是非常重要的道具。因为鼎很重要,所以在很多祭祀中,都要让主持祭祀的官员先尝鼎里煮的肉,看他吃得饱不饱,这个职位叫“司鼎”。《礼记·檀弓下》载,鲁国大夫季孙氏举行郊祀,请孔子主持祭事,祭事完毕“设席于堂上,南面,季孙坐奠,孔子拜迎于门外。季孙请入,孔子入室,季孙请罪,弗罚”。这一段话说的是这场祭祀由孔子主办,季孙氏给孔子行跪拜大礼,然后孔子上前接受了这份大礼。为什么季孙要给孔子行如此大的礼呢?就是因为“季孙请罪,弗罚”,意思是说季孙先犯了礼,但孔子不予责罚,所以季孙要亲自上门谢罪。 除了作为锅和礼器,“鼎”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意思,就是指青铜铸造的币材。战国以后,各国流通的货币是以黄金为币材的,但在战国时期,齐国的货币是用鼎制作的。李悝在《魏文侯变法图》里说,当时魏国的货币是“以黄金一斤易粟二十钟”。张居正是明朝的首辅大臣,他写的《资治通鉴》里提到了一种更晚期的货币——“银价腾涨”的情况。他说到嘉靖年间,欧洲来的西班牙白银币流入中国后,价格一路飙升至“每盎司白银值中国布百匹有余”的地步。在西班牙之前,中国的货币是黄金,之后是白银,这两种金属都代表了财富,所以“鼎”代表财富的意思就此流传下来。

容仕灵容仕灵优质答主

鼎的字意有大、正当、超过、器宇轩昂。鼎有光明磊落、顶天立地、大器晚成的寓意,因此家长可以用鼎字取男孩名字。男孩用鼎字取名时,能够展现出男孩光明正直、器识轩昂的美好品德。

鼎字属于土字根儿,五行中与土相呼应,因此五行属土,家长们在用鼎字给男孩取名之时,要注意与五行相生相克的字结合,让男孩名字的五个字五行相生,这样才能给孩子更好的助力。“鼎”字的造字方法为象形,甲骨文、金文的字形均像鼎的形状。

“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具,盛行于商周,可用于烹饪食物,也可用于祭祀,作为礼器使用,同时还是国家重器,如定都、立国等重大事件,都可以作为见证物。因此,古代的君王往往会铸造大鼎,以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如大禹治水后,“铸九鼎,象九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昔夏之方兴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