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最多有几个木?
“五”不是个确切的数字,而是描述数量的抽象概念;“行”也不是指具体的某一行。所以没有具体数字的说法。 比如“五岳”,是说中国五大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并不是说其中某个山上有五个主峰。
《尚书·禹贡》中有“五行”,这是五种土地类型,不是五个行星。古人把宇宙分为五大块,称为五行——东北属水(水生木)、正东属木(木生火)、南方属火(火生土)、正西属金(金生水)、北方属水(水生木)……以象配之。 金木水火土,被看作是物质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的观念,源于古代巴比伦的神话:世界由土和水构成,中间有一天地之柱,上面连接着空气和火焰,下面连接着水和大地。人们可以通过燃烧木材使空气向上移动而获得温暖,通过灌水入地使万物生长,这就是所谓“五行”。 金木水火土,不仅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也是掌控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力量。
古人将这五种元素分为“五德”,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并认为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与现在所说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含义不同。
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五行轮回”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每行各主一时,而整个宇宙是一个永恒循环的运动过程。 古人还发现了季节与五行之间的关系。春天属木,夏天属火,秋天属金,冬天属水,每年四季各有“行”对应。而在每月之中,又以“中气”区分前后十天分别属于哪一行。如此细致的分析,的确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哲学注重整体观和辩证观的特点。 在古代汉语中,“行”还有“道”的意思。“五行”就常被用来指人类社会或自然界的社会秩序。
到了现代,有人提出应该用“五星”“六星”甚至“七星”来表示行星,理由是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太阳系小行星带包含了七颗大型石质矮行星,它们在运行过程中对其他行星的存在有很大影响。然而行星的命名遵循“优先使用古名称”的原则,这种提法并没得到普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