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为什么喜欢吃甜的?
首先,“上海人”里不包括“本帮菜”的正宗起源——苏州人。“苏帮菜”才是正宗的江南口味(当然现在已经没有多少苏州人了) 其次,近代以前中国的主食是大米而不是馒头。而大米本身是带甜味的食物。所以古代中国是有一定的糖份摄入量的。《本草纲目》就记载 稻米,甘咸,气温,色白。主消渴饮水,尿多。能健脾,除烦止渴。以粳米煮粥食,最宜养人。 而面食则是加碱制作成碱性食品。这就会使人的味觉适应食物的甜味。
上海地区在明清时期经济发达,人口猛增,但是缺粮。于是有“吃面靠汤,吃米靠水”的说法。这里的“水”就是淘米水洗出米糠后的第一遍洗米水。也就是现在的“淘米水”。现在上海还有一些老店用这种淘米水煮饭或者烧菜肴。比如黄浦区的福佑路有一家人气很旺的小笼包店面叫做“大壶春”,它是采用传统的炉锅蒸气加热方式;此外还有“德兴馆”“五芳斋”等等。用这种清水煮出来的米饭是清香糯甜的口感。
近代工业发展了,但粮食仍不够吃,因此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白糖和酱油炒制面粉,做成点心。著名的有“桂花糕”“条头糕”“千层糕”“双酿团子”等糕点,深受百姓欢迎。直到现在这些甜点的制作方法已有改良,但仍然是甜食居多。 另外,明末清初上海地区出现了“糖果房”,出售麦芽糖、苏式糖果等零食。这也是“甜”的另一个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