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宗庙五行?
宗庙,本指帝王祖先的宗庙(见《礼记·王制》);而“五宗”,则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见《礼记·大传》)。春秋时代,天子、诸侯都有宗庙,士也有,但庶人没有。
孔子删定《春秋》后,把鲁国史书所记载的鲁国君主的世次与日期编成一套系统,作为鲁国君臣祭祀的序位(见《礼记·檀弓下》)。后世据此制定历代皇帝祖庙的位置,所谓“建帝宗”或“立帝庙”是也。
宗庙之制,夏商周三代因之而异。到汉代,宗庙建制大体确定下来,那就是以始祖庙居中,二祧庙在两侧,三世祖以下各房之庙列于左右,而以四世祖配祭(参见张光博、高智辉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不过,这种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西汉初年,高祖吕雉专权时,把父亲吕太公放在正殿位置,而自己却站在旁室,这显然是有悖于传统的。汉武帝即位之后,为了表示自己的权威,就把祖母昭灵夫人所在的旁室迁到了正殿,而把父亲孝武皇帝放到了偏殿(参见徐珂《清稗类钞》)。这就是说,作为“家”的宗庙是可以随“家长”意愿而有所变化的。
至于五行的排列,其实也是有规律的,那就是自西向东,以木火金水为序。这是因为古人建立宗庙讲究“左祖右社”(见《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又因太阳从东方升起,所以把木放在第一位。以火金水金排列,是因为古代宗庙用鼎礼仪所烹的菜肴是以火灼烧而上的。至于水,则是用在洗刷礼器上,所以它位于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