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字五行属什么?
1.【基本解释】 ①[chǔ] 2. 〔楮树〕落叶乔木,叶长椭圆形,质坚而薄,可制纸,亦称“纸皮树”、“谷树”、“榖树”;简称“楮”。如“~皮”(用以造纸)。
②[hù] “胡脯”的“脯”的繁体字。
3.【详细解释】
1. 见“楮皮”。
4.【出处】
2. [形][指纸]用楮树皮制成;像楮树皮的一样,故用以形容纸的质感粗糙或轻薄:~纸/~币(一种仿造古钱的仿制品,供钱币收藏者观赏把玩)。如:~叶(用纸做成的叶子状的东西,多用作戏玩);~帐(用楮树皮制成的纸张)、~帘(用楮树皮制成的帘子)。
5.【例句释义】
1. 古代有一种纸叫“楮生纸”(出自唐代蔡襄《与苏子中书》:“今此纸乃建阳人于楮树上悬吊干之法,作之极厚者,名为‘楮生’”)又称为“北楮”。这种纸很薄,洁白光滑,有透明感,是宋代著名的纸种之一。另外北宋时期还出现过一种以桑树皮为原材料的细薄优质纸——桑根纸。 这两种纸都有名,所以后来人们习惯用“楮”和“桑”分别作为纸的代称。比如宋·陆游诗《小窗幽记》中的句子就是用来描述这些纸质量的非常好的形容词:“玉板白笺、玉板纸、鹿白皮、鸡皮纸、鹅毛雪、蝉翼棉,楮生、鱼黄、檀牙色、竹料、羊脑、茧纸、石纹、麻沙、藤黄”等。
6. 在现今的字典里一般将“楮”作为“chǔ ”的异体来使用,但“hù”这个读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找不到的,它只出现在一些古籍里,属于繁体字的范畴了。
7. 所以当有人拿“楮”字来做姓的时候,就存在一个姓氏读音的问题: 由于“楮”在现在字典里的两个读音都是常用字,因此无论哪个用作姓氏都会产生歧义——“褚”和“楚”,这给姓氏的读音辨识带来了麻烦!
8. 这个名字在古代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它是繁体字,那么读法也就只有一种了,即第三声。但在今天,它的两种读音都存在,且都作汉字使用,这就造成了姓此名的同姓不同音的尴尬局面。而且,“褚”的繁体字的写法跟简体写法差别并不大,一般人很难分辨得出。
9. 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将所有涉及“楮/褚”姓的作品统一按照“chu”发音处理即可,没必要再把所有繁体字改回去。毕竟,现在大家都能认识简体字了不是吗?况且有些人的姓氏本来就是由简体演化而来的,直接改成统一的简化方式岂不更好? 顺便说一下,台湾那边似乎也采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类似情况下的读音难题…… 总之呢,我觉得这个方法还是很好的,既保持了姓氏传承的原貌,又避免了重名带来的尴尬状况。何乐而不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