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对谁都温柔?
“对谁都温柔”这句话有点问题,应该这么说:这个女孩的“客体性”比较高;或“客体化程度”较高。 什么是客体性/客体化呢? 简单说,就是把自己当成是客体(被看的、被发现的、被理解的)而不是主体(发现者、理解者)。把别人也当成是与自己一样有感情、有想法的个体,而不是毫无关系的“它”。 客体性高并不是指某个具体行为,而是指一种自我感知的方式——我自己是客体,别人也是客体。因此当出现一种情境时,我会下意识的从“主”和“客”两个方面去解读。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面对两个喜欢的男生,一个帅但不够聪明,另一个不那么帅但很聪明。这时候这个女孩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这两个对象上:因为喜欢帅的男生所以觉得“他其实也很聪明的”…因为喜欢聪明的女生所以认为“他也算个暖男…”。这样,原本不相上下的两个人瞬间就高低立判了。而事实上,这两个男生本来就应该相差不多,只是因为女生的主观倾向才有了不同。 这个过程其实是自动的,无意识的。这就是客体性在起作用。
那么,为什么要有客体性这回事呢? 因为我们是社会性的动物啊~ 我们需要和别人建立关系,我们需要得到别人的爱和认可,我们需要别人成为我们的朋友、恋人、家人… 所以,为了和对方更好的相处,我们得懂点对方的心思。 而客体性高的个人往往能很好做到这一点。
举个栗子: 小明暗恋小兰很久了,但是小兰并没有注意到小明。于是小明打算和小兰表白。然而,小明是个客体性不太高的人。他只会想:我暗恋你好久了,我好喜欢你呀~你当我女朋友好不好~ 而客体性高的个人则会想:小兰可能更喜欢成熟、稳重、睿智的男人做男朋友吧~而我刚好相反,我是个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又没有自信的人…我是不是没有机会了呢? …诶!不对!小兰最喜欢的小明,不正是怯懦、胆小又自卑的自己吗? 就这样,一个人因为另一个人,改变了对自己本身的认知。这个人,就变成了那个人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