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什么要迁都?
因为北京不是京师(首都)啊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是随着政权转移而不断变化的——当然变化得比较缓慢。比如秦统一以后定都在咸阳;汉朝建立之初定都长安;东汉迁都洛阳后,京师的名义虽然还在长安附近,但实际政务运作已经搬到了洛阳;曹魏代汉之时,天子仪仗都已放在许昌;西晋一统天下后建都洛阳;北魏孝文帝南征,选定平城作为新都——这是北京作为古代京师的开始;北周灭北魏后以洛阳为京师;隋朝统一全国后定都长安;唐高祖李渊从太原起兵反抗隋炀帝,定都在陕州的大兴城,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五代期间开封第一次成为了京师;北宋灭亡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称为南京临安府,从此中原地区多称南京,而北京则称京师;元朝定都大都,改称北京;明朝初年北平府改名北京府,后直辖于中央政府,与苏杭二州并称为“北上三京”。
顺治皇帝入关后被封在北京,不久后就确定了北京的京师地位,并在此建立了处理全国政务的紫禁城。自此以后,无论是满清还是民国和新中国,北京都是京师或首都。 但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满清定都北京而不是沈阳?我认为原因有四:
第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中的“奉天”是指奉天命之意,也就是说在满清时期北京是被认为是承天命的地方。而在沈阳设立陪都,虽然也有“奉天”的意思,但却有双关语的嫌疑——“奉天”既是承天的意思,又与“奉旨”“奉命”中的“奉”同音,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所以这种提法是不如北京的。
第二,康熙年间吴三桂叛乱,打出了一个旗帜叫“复明征北”,明显带有反清复明的意思。而当时清廷之所以能轻松平定三藩之乱,最大的原因是吴三桂自身问题太多,内部不稳,加上云南地处偏远,后勤补给困难,这才让清廷有机会平乱。如果吴三桂把总部设在离清廷较近的北方,形势恐怕会严峻很多。因此为了安全起见,京师必须位于离中央最近而且不碍地方的平原之地。北京符合这一条件,而东北则差许多。
第三,康熙末年,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势力强大。为了对付噶尔丹,康熙决定联合沙俄共同进攻准噶尔部。为此他派遣使者前往沙俄商谈联合事宜,这些使者在途中被准噶尔部截杀。康熙大怒,准备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准噶尔部,不过还没等出兵,准噶尔部就自行瓦解了。这次事件的背景是清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力日强,而准噶尔部内斗严重,力量分散。假如清廷此时把京师设在东北,就必须直接面对来自蒙古和沙俄的压力,战略上非常不利。北京则没有这一担忧,清军可以放心地集中力量打击准噶尔部。
第四,雍正帝即位后,发现国库空虚,于是想方设法增加财政收入。他发现江南地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著名的粮仓,而湖广地区的生产水平也非常高,遂决定大力开发两湖和江南的耕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同时还允许农民带地投充。这项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生产,使清廷获得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从而充实了国库。但这种竭泽而渔的方式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一方面耕地面积扩大,粮食增产,使得人口压力变大,增加了政府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破坏了自然生态,导致水土流失,盐碱化等问题,对当地的民生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