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跟生肖的区别?
我们来说一下阳历,也就是公历、国历、新历等等的统称。 它是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年份的。因为其计算的基础源自于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儒略·凯撒颁布的《儒略历》。而《儒略历》中把每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闰年时多出来的一天并入2月(原2月只有29天)。这样算下来每年的天数都是365或者366天。
然而实际上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正圆形,因此每个年度的实际天数不是固定不变的。为协调历法与天象的变化,近代科学家制定了“回归年的概念”,即把一个回归年定义为春分点位于黄道零度时起算每年的周期。这个回归年为365.2425天。 随着现代天文测量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太阳系、地球及其运动的研究更加深入,人们发现儒略历和回归年之间其实存在着很大的误差,所以从一九四九年起世界各国开始采用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又称格列高利时),来推算太阳、月球以及行星的运动规律。
接着我们再来说说农历,别称夏历、阴历,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来推算时间的。最初人们根据月相变化将一月划分为四个节气,并将每两气之间的时刻划分为十五等分并给每个等分取了特定的名称——初名、亚名和中名。如“孟春之月,阳气始萌,厥阴未动,风雨不全,生物不遂,此一月惟二月节之名。”“季春三月,月令寅卯辰,月始惊蛰,蛰虫始振,雨水方功,上兑乾健。”“仲秋之月,太阴当空,燥气流行,金旺令行,白露降,寒蝉鸣。”
后来的二十四节气则是唐代韩鄂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收录,宋钦宗赵桓御笔定名的。其中每个节气又都区分三候,每一候都有特定的物候现象描述,以应时节。如立春的三侯是“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立春过后几天,东风送暖,冰雪融化,鱼儿游到水面上,但是此时鱼儿还是看不见的。大寒的三侯是“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小寒过后,天气愈发寒冷,但母鸡已经可以孵蛋,鹰隼在天空中盘旋猎食,水域之中冰层最厚。如此详细准确地反映季节变化,对于农耕文明而言意义非凡,因此农历也被称为“农事历”。
由于月亮的运行轨迹并非正圆形,而是椭圆形,因此月相变化也有圆有缺,如此一来农历每个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都不是固定的。而且由于闰月的存在,某些年份农历十二月可能有三十一天或二十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