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从字源来看,“秧”是个象形字。上为禾苗之形,下为捧持耕种的形象。合二为一,正是“栽种禾苗”之意。所以,“秧”的本义就是栽种。《说文》曰:“秧,栽种也。” 那么,为什么今天使用的汉字中,“秧”字五行为木?这涉及古代汉字构形的规律。现代文字学认为,古时人们把一个表示具体事物的汉字写成两个以上笔画的字,而且这两个字的笔划多是一繁一简,这样的两个字就属于会意字了。这种构字法很能体现古人的智慧。例如“高”字,上面部分是“士”,下面部分是“高”,合起来意思就说得通了——“站得高的人。”“木”这个字也是由一繁一简两部分构成的会意字——一横一竖,构成“木”字。
按照这一构字规律,我们把“秧”字拆开,就可以得出它的五行属性了。 “秧”字的上半部即“禾苗”的“禾”字头,属阳土,可代指大地、土地;而下半部分的“章”字,属阳火,表示阳光雨露。《说文》中把“章”解释为“润泽而文明”,说的就是这种含义。“秧”字的五行组合就是阴土和阳火,属于“土载火”的组合,因此它的五行属性为火。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造字非常讲究,上述构字法只是普遍现象,并不绝对如此。一些汉字虽然看似由一繁一简组成,但其实前者是后者的异体字。这类字在古文字学界称为“繁简互见字”——即同一个字形,因用法不同(多为一字多用)而导致出现形态差异。“秧”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小时候学习汉语字典里收录的“秧”字就是这个简化字,它属于简体字,五行同样为火。但《说文》里的“秧”字则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字形,它就是繁体字,五行亦同。可见,古代的“秧”字应该是繁简互见的字。现在使用的键盘输入法很难打繁简互见的字,因此电脑字体就不太一样了。而在古书古籍中的“秧”字则一律为繁体字。我们阅读古书时遇到“秧”字,最好查一下繁简字转换表,看看它对应的简体字是多少,这样就可以知道其五行属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