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火为什么生土?
这个问题,是关于五行相生的问题,我们首先还是要从五行相生的顺序谈起。《尔雅》云:“水火者,万物之所资始也”,说明水与火是天地之间最早产生的物质。在五行之中,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水克木,这是相生的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古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相生就是这种联系的反映。
什么是相生呢?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它们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这个观点,我们可以称它为“整体观点”或“相关联的观点”。 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是相对其他四行来说的。它所对应的五行属性,只是就它与周边的事物的相互关系而言。所以,一个事物可能拥有两种或多种五行所属的性质。例如,人体之血液属阴,但具有热性;尿液属寒,而有湿性。再如自然界中的雨水,其先天之气,属于阴,但具有滋润的作用,所以说“雨露沾滋润物”。
五行相生,实际上就是由一种性质向另一种性质的逐渐转化。而这种转化一定是有序的,是不能越位的。否则,就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如果水多了,就要防泛滥(过旺),要抑制它的过度发展;如果火大了,就要防灼伤(过亢),要抑制它的过度展现……以此类推。只有保持五行的动态平衡,自然界才能正常有序地运行。 回到问题。五行中火生土的原因何在呢?因为土需要火的烘烤才得以生长。没有火的烘烤,土地就不会开裂,种子就没有机会发芽。所以说,土离不开火,火生土,这是一种必然的规律。
生是在五行中相生关系中作为生者的一方;所胜是在相克关系中被克的一方。五行中火的生我方为木,我生方为土;所胜方为金,所不胜方为水;木和土,因为与火行的关系为相生,构成生的关系,所以均为生方;金和水,因为与火行的关系分别为所胜方和所不胜方,两者之间构成所字关系,所以均为所字方。
火为阳热之气,热极而阴,热气不灭,精为凝土,木受火力而见烟,烟凝而有灰,灰为土性,故火生土。从季节上讲,代表土的长夏在夏之后,夏气主火,夏尽而为长夏,所以说火生土。
如果一个人火衰而有土虚见证者,可用补火之法以生土,即通过温运温中以治疗脾虚泄泻,临床上常用健脾丸等方药。若土虚而有火衰见证者,则须用培土制水、补脾抑心之法,如用四君子汤合朱砂安神丸培土以敛火。
五行中火为什么克金?火盛则金衰。临床上对肝火过旺的病人,若出现肺气虚弱的症状,如咳嗽咯痰、胸胁引痛等,治疗时不仅要降肝火,还要注意补肺气。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木、火、金、水、土五种物质构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生克的关系,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五行的相生顺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制化的关系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并不断地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旦这种平衡关系被破坏,即导致乘侮等异常情况,造成疾病的发生、发展。所以,五行学说不仅用于阐述人体的生理活动,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