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五行属性是什么?
“侠”字在古代文献里,最常见的含义是指武艺高强、讲义气的人。《论语·先进》:“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朱熹注云:“言能如此,庶可称君子。”这里孔子把具有高超武艺和强烈正义感的人与君子相提并论了。
战国末年,“侠”的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它的范围扩大了,不再限于武人,一些文人也列入这一范畴;其次它除了表示人物品质之外,还常指代这些文人的一种特定身份——“游侠”“任侠”“布衣之侠”——的文人经常是一些家境贫寒但却有着满腔壮志的热血青年或是不得志的怀才不遇之士。
比如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就专门记载了这样的侠士:朱家、剧孟、郭解等人。他们或者出身卑微,比如朱家原本是个厨子,或者本身不名一文,如剧孟家里穷得连肉都买不起来。但他们在当地却很有名气,当地无论有权势还是地位高的人,都对他们很客气。
这是因为这些人都有过人之处——武艺超群或足智多谋,而且最难得的是,他们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进,为人两肋插刀。这样有本事又重情义的文人士子,当然属于侠了。 在《汉书》等后世史书中,对游侠的记载就更详细了。这些游侠大多有自己的职业,要么是屠夫,要么就是渔夫,总之都是社会地位很低的人。但正是这种低微的社会地位,使他们能够自如地出入于上层社会,被那些身居显要之人所尊敬。
至于他们的武艺或聪明才智,很多时候反倒不被史书载录,因为在古代文人看来,这些都不算是值得记载的大事。 随着时代发展,“侠”的意义也越来越模糊。到宋朝以后,许多品行并不怎么样的文人总是喜欢以侠自居,这使侠的形象大受影响。到了明清时期,有不少文人都曾自诩为“侠客”——他们其实只是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