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五行属性是什么?
根据中国现代学者对甲骨卜辞、古史典籍等文献的研究,认为“谷”字最初写作“𣴆”,其象形文字本义为“粮食成熟”、“谷物”的意思(见图1);其衍生的本义有“种植”“耕种”以及和“种”有关的词“种子”“豆种”“禾苗”“谷神”等;还有表示量词的“一谷”等于一百斛。 由于“𣴆”字像形表意十分鲜明生动,所以它在金文、简帛文字中多承袭了甲骨文的形态;秦隶到楷书阶段,字形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变为“榖”或“穀”),但写法仍然保留了甲骨文字形的特点。《说文解字》:“穀,粮也。从禾,音古。”可见古人读“穀”字时,把“ɡǔ”与“hù”两个读音都保留了下来并分别写成不同的字以示区别。
现在来看,“穀”是一个会意字,由“禾”与“穀”两部分组成,而“穀”在古代又常常作“稻粱”讲,因此有人提出这个字可能代表的是“禾”与“米”的组合——“米”表示粮食收成归仓,“禾”则象征耕地、耕耘。这种看法其实并没有错,不过却忽视了“穀”字的甲骨文形状。
我认为在早期甲骨文、金文中“穀”字更像是一束整齐排列的禾苗(见图2),它象征劳动人民辛勤耕作的田地,表达的是“收获”的意义,这正符合“穀”的本义。而且“穀”字的本义也常常和“禾”有关——如《诗经·小雅·大田》有:“既植既穑,既坚既熟。”郑玄笺:“蓺之谓之種,耘之謂之穑,堅之謂之熟。”这里的“種”“穑”“熟”皆以“穀”字指代“禾稻”。 随着历史的发展,“穀”的字形发生明显变化后,其引申出更多新义,这些新义的来源也是多种多样:或借其表示农作物收成好的含义,如“硕果累累”“五谷丰登”;或因发音类同而借用,如“沽酒”“沽名钓誉”;或是沿用古代文献中其表示“粟米”等的含义,如“精疲力竭”“食不果腹”。这样,一个原始朴实的文字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文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