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属五行属什么?
纳,读音nà,最早出现在西周中期,是一个姓氏。金文作“ ”、“ ”“”等形。小篆作“ ”或“ ”。隶书作“ ”“ ”或“ ”。简化字作“納”。本义是指从臼里往外倒米,引申指接纳、收下。又引申指收入(包括收入粮草、财物)。最后才指收成。《大戴礼记·夏小正》里有句:“八月纳谷。”这是“纳”字最早见于记载的样子,意思是农历八月开始收五谷。
甲骨文字形像一把束腰的斧子,上面是一长一短两个竖,象征柄部和刃部。下面是个“口”字形,表示斧子的口。整个汉字形象一把斧头劈开庄稼,露出里面的谷子。古人砍伐庄稼是分三次进行的。第一次砍断禾秆,第二次拔出禾穗,第三次砍下禾根。每次都要留下一些庄稼供祭祀使用。最后一次收割时留下的就叫“纳穗”了。所以,“纳”字本义就是收取成熟的谷物。
战国铜器铭文中有“纳粮”字样,是说把粮食缴纳给官府。秦代有“纳钱”,是交纳税款的意思。汉代的帛书《老子》甲本和《庄子》唐写本中也出现了“纳钱”。这说明至迟在秦汉时期,“纳”字已经有了收钱的含义。后来这个含义一直保留了下来。宋代词人叶清臣在《贺新郎·夏景》中写过一句“嫩凉初透荷衣,采菱归去逢秋晚。笑折得、香莲并蒂,双结同心苦。好是轻风新月夜,一捻柔肠几回弄。更那堪、暮云笼日,粉墙斜影。兰房昨夜开芳宴,琼杯泻酒流霞滟。任满身、清香阵阵,消受风露夜。此恨何时休歇底,惟愿生生得见。但愿来生来世永为夫妻。”——这里面的“纳”都是交纳、收纳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