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什么文玩?
文玩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西安本地也有不同类别的文玩,而且有些文玩已经发展了几千年,成为了西安的本土文玩,那么,你知道的西安本地文玩都有些什么吗?
一、盘泥
盘泥也叫“玩泥”。玩泥这种风俗在古代就已经有了,玩泥的习俗最早在汉代,那时候的玩泥习俗称为“斗彩”。到了魏晋的时候,大家把玩泥称为“握君”,到了盛唐之时,大家则把玩泥叫做“抟”。
盘泥和抟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习俗,古代人会将五颜六色的彩泥捏成小人的样子,这种彩泥小人又被称为“笑靥儿”,而将玩泥的习俗带到当今社会的是陕西省的民间艺人王忠人。
不过,在陕西盘泥可不仅仅是把玩彩泥这么简单,这种传统文化还演变出了新的形式。大家玩泥会先把自己制作的作品拿到“玩泥市”上进行交易,玩泥市里的人则会对这些玩泥作品进行品评,看看谁家的彩泥捏得最好。
二、泥哨子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泥哨子”是一种用泥土做成的小哨子。在西安的街头巷尾,经常会有一种小贩会挑着一副担,走街串巷,一边走一边吹着小哨子,吹一声就换一次,不吹就不换,这种小贩就被西安人称作“跑街的”。
在西安,小孩子们都热衷于听“跑街的”吹小哨子,因为这样就能用更便宜的价格换回更多的哨子。而且“跑街的”每次都会带很多不同样式的哨子,大家可以通过哨子来猜测对方是哪个“跑街的”。
在西安,做哨子的原材料一般为黏土,黏土可以捏成不同款式造型的哨子,然后用稻草搓成一条绳子,将哨子串起来,然后再晒干或烤干,一个成品哨子就成功完成了。
三、陶埙
埙是汉族十分古老的吹奏乐器,也是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埙的音色浑厚,有清幽典雅的效果,所以在中国古典乐器中,埙的音色是独树一帜的。
埙是在母系氏族社会的伟大母爱崇拜时期,由女性祖先发明创造的乐器。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母权制下,女性是氏族的主人,女性是艺术的创造者、文化的发源者、人类起源的传说都与女性挂钩,埙正是由女性祖先发明创造的乐器。
早在公元前4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埙就诞生于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中心,也就是说,埙是起源于西安的本土乐器。所以,埙也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汉族乐器。
埙在陕西历史悠久,关于埙的传说也很多,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521年,孔子周游列国,路经五音台时,听到了埙演奏的曲子,被曲子的悠扬深深吸引,于是孔圣人便感叹道:“乐者,天地之和也;感于物,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称文。”,意思是说,人创作乐曲时,是被生活中的情景所感染,才会用声音表现出来。
四、折扇
折扇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之一,也是一种帐扇。扇子最早的称谓是“凉扇”,据说,最早的折扇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
折扇的构造是由扇骨、扇面、扇坠、饰物等部分构成的,折扇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折叠,使用和携带都比较方便,所以折扇从三国时期就被发明出来,一直沿用至今。
折扇的折扇面材质一般为绫绢类的织物,这种织物较为昂贵,也体现了折扇本身的贵族气质。折扇的扇骨种类繁多,有紫檀木、黑檀木、象牙、乌木等等。
在明清时期,折扇在文人雅士之间十分流行,他们不仅在扇面上题诗作画,还在扇骨上雕刻书法。折扇的扇骨一般都是用竹木等材料做成的,所以折扇也常被文人雅士用来相互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