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机场为什么要搬迁?
我首先想说的是,新建的深圳第三国际机场,一定会位于东莞或惠州(非深莞惠都市圈)! 理由如下:
1.深圳的地理环境使得其不可能在现有市域范围内建设一座新机场。 “现有的”是指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这也就意味着,作为已有的民航运输机场,深圳机场只能是在现有深圳市的边界内进行扩建改造,而这样得到的机场,无论规模还是硬件水平都难以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更何况北京、上海等地早已明确表态不会在现有都市区范围内再兴建民用机场。 于是,从现有的“已有的”当中排除后,可供选择的方案就只剩下一个——在相邻的东莞市或惠州市境内选址新建一座大型国际航空枢纽。
2.新建机场是解决当前空港瓶颈的最有效途径。 目前,国内航线是民航运输的主体,但国内航线中的大部分又都是连接一二线城市间的长线航班,这些航线受到的市场冲击来自于地方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的建设,以及今后可能建设的城际高铁。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交通方式的多元化发展,目前这种客货分流的机场布局模式将逐步被打破,未来的民航运输业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区域枢纽之间的竞争力较量。对于深圳这样一个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且有着较强航空运输需求的城市来说,目前仅靠深圳机场是远远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的,建设新的机场是大势所趋。而且,比起扩建机场,新建一个场地更为宽广、硬件设施更加先进的国际枢纽机场,能更好适应未来运输需求,同时也能很好地避免后续因为机场容量不足导致进出港航线纷纷缩减甚至取消给地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3.新机场建成后,原机场仍然可继续运行。 有人说,新建机场是为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也有人说,是为了实现香港与深圳之间更紧密的合作。其实,这些都是建设新机场的理由,却不是最根本的理由。最根本的理由在于,这是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交通领域的最主要投资方向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港口……林林总总,数不胜数。但这些项目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由政府主导建设。为什么由政府主导呢?因为这是增进公共福利的最好办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力量主导资源配置能够起到优化效果。但是,在基础设施领域,市场力量是无法达到最优配置的,因为市场失灵的存在。为了保持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就必须要引入政府力量,通过政府的规制引导,来实现基础设施的最大公共福利价值。 新机场的建设同样如此,虽然企业投资建设机场能满足一部分市场需求,但市场的力量最终将会导致机场服务价格上升,从而减弱一部分人的出行意愿,最终使得机场的运输能力得不到充分释放。此时,引入政府力量就能够有效地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方式,实现机场建设和运营的低成本、高收益,以及最后消费者受益最大化。 所以说,既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基础设施能够取得最优的效果,那么为什么不把这个问题往前推一步,让政府直接投资机场呢?这就是新建机场最本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