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里面的火生什么?
五行的相生,是单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的滋长、助长、生了的意思;而不是指某一行力量强大了去毁灭或者克伐另外的行。 比如木生火,是指木这一行因为有了火的帮助而成长得更好(生发),而不是说火把木给烧掉了。 金生水,也不是说水变金了。
五行中没有一个字指的是毁坏、消失的意思。比如土多金少,那是说黄金被埋没在土里,而不是说土把金子给化了…… 所以有人说火克金、火焚金,这不符合阴阳五行的规律。应该改为火生金、火炎金。
五行的相生不包含自毁和克伐的意思。 五行的相克,也不包含自然衰亡的意思。 如果真要阐述自然界的生克制化关系,那必须要加上一个“势”字。有势才有克,无势则不克。而且只有强者才能克弱。
五行中,强者的含义就是居于旺相之日的那个行。比如午月午时,阳气此时最强,称之为“阳极”,阳极所以有“炽焰”“熏蒸”的特征。火在这个时间最有“势”。能生克其它四行。 如果阳极不能主动生发,而是被动地耗泄,那就是过了头的意思,那就是“极虚”“极热”……这个时候火就不能生克了,它就处于被克的地位。子夜子时,阴气最盛,称为“阴极”。阴极具有寒冰利刃的特性,水在这一刻最有“势”,能克火。
五行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中医学通过对构成人体的不同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功能与运动形式,所处部位与空间,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的研究与归纳,按照象思维的方法,分别归纳出在属性上有木、火、土、金、水特征的系统,称为五脏。五脏不同于西医的五脏器官,而是功能系统。如将具有生发、升腾、条达、舒畅、通晓等功能的系统归纳为肝系统;将具有温热、升腾、兴奋、积极向上、向外施化等功能的系统归纳为心系统;将具有生化、承载、承受、接纳、肥沃、敦厚、居中坤土之象的系统归纳为脾胃系统;将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纯静、清高、通调水道、输布水津之功的系统归纳为肺系统;将具有寒冷、沉静、闭藏、清洁、下行、居下、封藏之象的系统归纳为肾系统。五脏各有系统,每个系统都是一个功能整体,各有功能所及的范围与部位。在中医学中五脏的名称,既代表有这个功能的器官,又特指这个功能系统。这样,在中医学中,五脏既是具体器官,同时也代表一定范围的功能。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经络等人体组织器官,都是以五脏为中心,按五行属性组合成五个功能系统,五脏统率五体、五华、五液、五官、五季、五化、五方、五色、五味、五音等。从而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维系,将人体组织器官联结成上下、内外、脏腑、形体、官窍、气血等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五个功能系统。其中任何一方面功能出现问题,都影响整体健康。
由于生理上相互存在互助和制约的关系,使它们在病理上也必然呈现相关联的形势。当机体呈疾病状态的时候,某个系统出现问题,必然波及到相关的系统,出现所谓的“见彼知此、守纲维目”、“有余泻其子,不足补其母”(《素问·刺法论》)的子母求证现象。
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学说。中医学以五行学说为指导,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分为五系,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和相互关系。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对错综复杂的各种疾病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了独特的五系证治原则。临床上将这一理论熟练地应用于疾病论治之中,大大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为了便于记忆,先贤以歌诀的形式将五行规律及与人体脏腑组织的关系加以总结,现将其摘录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