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五行属什么?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是古人对自然界现象的抽象概括和定义,它渗透到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各个领域 《礼记》云“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吕氏春秋》云“天圆地方”。可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形成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土,地之象也。”说明土壤是地的象征。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中对土的性质有详尽的解释,他说:“土,物之主也……水居下而土居上,自然之分也。上者,生之本。”这就是说,土地是万物生长之本。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五脏为中心构成的一个小宇宙。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能出焉。”也就是说,五脏各有其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所属的器官。其中,心、肝、脾气虚,可致气虚证;脾虚,可致痰湿壅盛;肾气(阳)不足,可致寒凝,或致水饮内停。
五行学说进一步被运用到了医学临床实践之中。《黄帝内经》提出了“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筋,久行伤骨”,并进一步论述了“五脏相关”的理论。清代吴谦等在《医宗金鉴》中指出:“盖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之气化,流行于人身之内,谓之气化”,并详细阐述了气化理论与脏腑经络等的关系。中医学中的“气化”一词,其含义是相当宽泛,它可以是人体的生理功能,也可以是病理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