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五行属什么属性?
“五行”,是原始信仰中的自然崇拜。“金、水、木、火、土”五个元素具有阴阳属性,它们分别用“阴中阳”和“阳中阴”来代表。 例如: “土”属阴土,其性晦; “木”属阳木,其性舒; “金”属阳金,其性利; “水”属阴水,其性柔; “火”属阳火,其性暴。 当人体患有疾病时,人们根据中医理论,依据“五行”中每一行的特性,推论可能患的病症,再结合季节变化等因素进一步确认,采取“虚则补之”和“实则泻之”的原则,运用中药或针灸等疗法对机体进行调理以达到治疗目的。 在古代星象学中也有五行的说法,将黄道附近均匀分布的恒星分成五大区域,称为“五星”。它们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每颗行星都有其对应的七曜神。如:
1.“金星”对应的是“太白”;
2.“水星”对应的是“辰星”;
3.“火星”对应的是“荧惑”;
4.“木星”对应的是“岁星”;
5.“土星”对应的是“填星”。 五星的运行规律与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借助观察五星的运行规律可以推断人体的病情。古人还将天空划为九个区域,每个区域称为一方,其中也蕴涵着五行的思想。
在现代天文学中,对于大、小行星的划分也采用了五行的思路。将太阳系内的所有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和行星环一起,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分为“内侧群星”(innerasteroids)、“外侧群星”(outer asteroids)和柯伊伯带(Kuiper belt),每一个区域又各包含数个群落。这种分类法与中医里的五行相生的概念不谋而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通过相生相胜,相互制约,使世界万物达到阴阳调和的平衡状态。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种物质,还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是宇宙万物均具备和遵循的,它既是物质世界的表现形式,也是各种事物内在规律的表现形式,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五行相克则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金:是指具备“从革”属性(引申为具有刚健、肯定、发展、进取、决断等特性)的事物,包括一切能冶炼的金属,如钢、铁、金、银等。其字从“钅”字旁。
木:是指具备“曲直” 特性(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包括乔木、灌木、藤木、本根草之类。其字从“禾”字旁(或“木”字旁)。
火:是指具备“炎上”(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特性的事物,包括日光、赤色、热气等温热之物。其字从“火”字旁。
土:是指具备“稼穑” (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 特性的事物,包括山丘、地面、各种土类。其字从“土”字旁。
水:是指具备“润下”(引申为具有寒冷、滋润、向下运行) 特性的事物,包括雨、雪、露、冰、海、湖、江、河、溪、流等。
其中:木和火为阳,金和水为阴,而土居中央可阴阳通贯。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关系。
比如:“木生火”、“木克土”、“木受金克”、“木受水生”、“木受土克”、“木生火”等就是木行具有生、克、我克、生我、克我、受克之间的关系。水、火、金、土与木行关系类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