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兵属什么怎么?
五行的属性,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盛行阴阳家学说,阴阳家认为世间万物都具有阴阳两种属性的变化,而五行也不例外。木火土金水,除了象征性的“三”外,还有一为阳,四为阴的划分,而且每个元素还对应着季节、方位、脏腑,从而形成了后世中医学“子午流注”的基础。 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奉命寻找长生不老药,当时方士们为了迎合始皇的需求,于是就把五行和帝王联系起来。《淮南子》中说:“东方属木,其帝太昊,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南方属火,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中央属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德而治中;西方属金,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属水,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这样五行又有了五方的归属,而五方的划分又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 五行的相生相克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五行大义》中提到:“木生火者,阳气盛于上故生;火生土者,阴气盛于下故生长;土生金者,天地交而遇故生;金生水者,天地之气上下往来故生化;水生木者,先焦竭而后生气发故化。”另外,书中还提到了五行相克的规律是“克者,杀伤也;衰则受克,盛则制克。”
到了汉代,流行天人感应学说,于是五行又被赋予了许多新特征,《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是把五行看成五类事物的起源,并且是永恒不变的。另外,五行还被用来解释四时气候的变化——“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周礼·五行大卜》)也就是说五行可以产生五行的味道,从而形成味觉上的感应。中医中还用五味来指导用药,所谓“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散者消之,壅者泻之,结者散之。”(《素问·调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