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中国怎么那么有钱?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融创的文章,都是唱衰的,其实没有大家想的那么惨,根据我掌握的内部消息(非网传),目前融创的问题主要还是出在投资端,主要是之前拿的地太贵,加上市场下滑,销售不及预期,导致现在资金回流慢,面临一定的流动性压力,但是!核心部门还是在正常运作啊!开发部、设计部、合同部、财务部等等都在正常运作,人员也是一直在优化,项目确实是有一些停工,但是也仅仅是停工,没有烂尾啊,那些说烂尾的麻烦去看看北京万达、广州万达、重庆华宇等项目,比他们烂的都还有人在盖,更别说融创这些只是停工的了。。。
至于融资、卖子求生存这一块,融爷肯定是在做的,毕竟要活下去,但是在现有市场上,好像也没什么特别好的路子,毕竟债务是实实在在的摆在那里,不是你说减掉就能减掉的,除了还本付息外,你还要留一定的现金流给公司日常开支和项目运营,目前看来,公司可能并没有做好全部摊薄的准备,因此还在寻求部分化解的方式,比如将部分项目打包出售(当然如果价格足够低的话对整体债务的消化也是有帮助的),不过目前看下来效果也不理想。 另外就是网传的政府介入,帮助融爷摆脱眼下的困境,这个我感觉也是不靠谱的,毕竟国企也不是你的爹妈,帮你擦屁股的,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啦~
最后说一下为什么融爷会这么有钱?土储丰富,储备量大。虽然位置不太好,都是“地王”之类的,但是规划是很好的,现在房价下降,正是抄底的时候呀,而且以后北京房价一定会涨回来的,毕竟供应量的确有限,作为首都,承载的都是政治功能,不可能让房价跌了还不多给的,所以只要好好做规划,踏实建设,房子肯定是能卖出去的,钱肯定也能回笼的,只不过需要一点时间而已。而且融爷也不是全部土地储备都拿的贵价,像成都那块地虽然是地王,但是成本的确不高,据说拿地的时候周边还是菜地呢,现在已经建起来高楼了,所以地价降下来之后,也是有可能回本的,起码利润不会太低。
首先从股权结构上来说,融创的董事长实际控制人、总经理、CFO都是股东,他们形成了一个大股东团体,和企业绑定的很紧密。在融创股权架构里面,大股东团体在二级市场上的流通股里有60%的股权。所以融创的钱不是从大股东那里拿的。很多房企从大股东那里拿钱,但孙宏斌没有。第二,公司没有用负债来支付土地款。第三,把钱提前用销售兑现过来。
问题:去年以来融创的销售均价同比出现较大幅度提升,这是否和投资城市能级的提升有关?
回答:第一,我们去年的销售均价比前年涨了24%,今年一季度比去年同期高了20%,这个和我们布局在一、二线城市的土地有关,城市能级提升了,销售均价提升了。第二,我们去年在销售方面开始坚持价量平衡,不再单纯的追求规模增长,而是在有利润的条件下实现规模增长。去年我们很多地区都减少了促销力度,比如三、四线98折、99折的促销就少了,一、二线城市也基本上不打折。这两个方面影响了均价。
问题:融创在2017年大幅降低三四线城市布局,之后在2018年的布局当中,在三、四线城市的投资比重是否会有大的调整和改变?
回答:去年我们在战略上进行了重要调整,一、二线城市是投资重点,三、四线城市则以省会和核心城市为主。这一战略方向和结果在今年会仍然坚持,也就是一、二线城市为主,三、四线城市主要布局在核心的城市。
问题:如果融创在土地市场保持现有的投资强度,今年的拿地金额大概是个什么水平?
回答:我们的销售目标是4500亿,去年销售额是3600亿。按照行业拿地强度,假如拿三分之一,那就是1500多亿,但我们还会留有余力。所以如果超过这个(1500多亿)数,我们也会继续拿,拿不到这么多我们还是会保持一定的拿地强度,但不可能会超过30%以上。
问题:现在房地产融资渠道已经基本上被堵死了,未来这种趋势是否会继续,对融创的影响有多大?
回答: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政策和融资政策都是继续收紧和规范,融资成本上升,整体金融方面趋严。国家对房企融资进行管控,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这是大方向。
对于融资收紧,我们去年就开始准备了。去年融创销售了3600多亿元,拿地只花了1300多亿元,去年的回款很多,包括资产包也都卖了。去年四季度我们已经做好了今年金融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最坏的准备。现在资金紧张的房企,都是在前年和去年在资金端和拿地端没有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