翥字五行属什么?

陶官金陶官金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翥(字典拼音:zhù),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 。此字最早出现在战国青铜器上,其字形作“隹”,表示“向上飞”的意思。本义为“旋风”、“旋起”;后引申出“上升”“高飞”等含义。 读zhu4或zhv3。该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了两个读音zu4和zhv3,《新华字典》收录了三个读音z@u4、zhi3和zhv3。

关于这个字的读音,1983年出版的《普通话异读词次音字表》“注”为“去声,音住。同‘翥’,向上飞。”198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注”为“zh@u4。同‘翥’,向上飞。也读zhv3。” 而2017年出版的《现代汉语文言词典》则提供了新的信息:该书把此字标注的读音为 zhu4,并把“翥”字作为“注”字条目的第一条,同时给出两个出处:“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凤翥鸾回。’”以及“唐·李白《明堂赋》:‘凤翥麟振,窈窕云门。’”并解释道:“‘翥’字从羽,与鸟有关。《集韵》:‘翥,飞举。’由此可知,‘翥’即飞,‘注’即停。”并且进一步补充了以下例句:

清·李渔《闲情偶记·种植》:“梅香初绽,似素娥娇倦;菊蕊初疏,如仙子轻欹。”

近代·鲁迅《药》:“老栓慌忙打开灯罩,电光射入,又现出铁铸一般的老栓,坐在矮凳上了。”

这本书还给出了一个“注-翥”形义的例子,即广东话中的“字正腔圆”,认为粤语读音“z@u6”的意思是“字正”,而“zhv3”的意思则是“腔圆”。

我认为“注-翥”的读音应为 zhv3。理由是:首先,“注-翥”两字都见于《说文》,且均为古文形体,这说明这两个字都有很古的字源;其次,“注-翥”两字在今文字中一般都标有读音,且有相应例字,说明这两个字在古代就有相当广泛的用途;“注-翥”两字的发音都为平声,根据古音流变规律及上古音韵结构形态,这两个字应该都为去声。 最后说一下字形,因为《说文》小篆字体多,这里只列出了古文,其实今文《史记》《汉书》等古籍中“注-翥”二字形体相近,皆为“注-雉”结构的字形。

干竞歌干竞歌优质答主

翥字五行属火。

据五行学派认为: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为五行相生。“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为五行相克。相生相克是宇宙万物运动的规律,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五行为木、火、土、金、水,比配四方、中央、四时、五方、五色、五行等,相生相克,构成一个运行不息的体系,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服务。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文中简略提及五行之间的关系,及与自然现象,人类活动的关系。孔子则对五行理论作出进一步详尽的阐述,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解释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征伐关系。五行学说从春秋时期产生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流。历代都有大量的学者研究五行与天象、气象、地理、生物、生产等的关系。西汉末年,经今文学家董仲舒把道家、阴阳家、法家的一些思想揉和进儒家思想中,对“天人合一”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证。

董仲舒继承了《洪范五行传》的灾异学说,认为天、地、人是一个以五行运行为纽带的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他们都有“性”和“情”,“情”发自于“性”。“天生气而地生形,气合而有生,一切莫不以五行而有。”“五行者,天之行也,五行并用,而不相害。……所以和同,相生相胜也。”(《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五行之气,漫于天地之间,人处其中,内有五藏以应之……故五藏各有所属以应五行,比五方,一藏者比一方,一藏者合一方,一藏者应一行,行也者,所以行气也,方也者,所以立形质也,行以平五气,方以建五常。”(《董仲舒集·五行精义篇》)认为五行之气运行不息,在天地之间无处不在,无所不遍,无所不至,人及万物皆为五行之气所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