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五行属性是什么?
五行的起源 《尚书·洪范》说,五行是“水火金木土”,这里应该指的是物质元素。 《论语·子罕》中,孔子说过一句话和五行有关:“吾好清静而民自服,吾好仁而来求我者不止,吾好义而天下为义者亦不止,吾好勇而天下敢斗者亦不止。”其中提到的五种德性是:清净、仁义、勇敢、智慧(即“智”)。 《周礼》中说:“以五礼防民之淫。”这里的五礼是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左传》中有一篇叫《蔡墨论五礼》,对这五礼的详细内容进行过论述。 以上文字说明,至少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人们已经形成了“五行”的概念并且将其应用到社会生活和伦理道德之中了。 关于五行的性质,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多种说法。
一、阳阴说:《书经正义》曰:“五行,两阳气也;四象,两阴也。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盖阳顺而行也;金水火土木,五行相克,盖阴逆而成。”“阴阳二气,流行无常,顺则相生,此乃其道;逆则相克,此乃其理。”这种观点认为:阳性刚健、主动、温热、上升,带有生发、繁荣的性质;阴性沉静、主静、寒冷、下降,带有衰败、终结的性质。
二、方位说:《周礼·夏官·考工记》载,制造车辕,“曲直适当,阴阳之和,令发于肘腋之间,谓之二当。”注云:“阳在上,故曲直适调,使不过直,不及曲,阴阳得所,发于身体,能安车马。”这里把“曲直”与阴阳联系起来,显然受到了中医理论的影响。
三、五色说:《内经》提出,人体的外在表现和体内脏腑是有联系的,五脏与五色相对应:“心赤,肝青,脾黄,肺白,肾黑。” 后来人们又把五方、五时等与五行相配合进行推演,形成了中医时间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五行时辰养生法,具体是:
寅时(3点-5点)属木,寅时之气在厥阴营血分部,此时阴气未盛,阳气萌发,宜静坐补肝气,使木生火。
卯时(5点-7点)属木,卯时之气在少阳三焦,元气分布在经脉之外,如树木之枝叶,此时阳气渐盛,阴气微弱,适合锻炼身体,培补元气。
辰时(7点-9点)属土,辰时之气在中焦脾胃,此时胃气盛,有利于吸收补充气血、津液、精微物质,因此辰时不吃早餐很容易形成胃炎或消化不良。
巳时(9点-11点)属火,巳时之气在心经和小肠经,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弱,气血趋于体表,有利于排汗,因此这时要注意防暑降温。
午时(11点-13点)属火,午时的阳气达到顶峰,阳极阴微,宜适当休息,保持活力。
未时(13点-15点)属土,未时之气在脾经和胃经,此时阳气开始收敛,阴气逐渐增长,所以应调整饮食,养护脾胃。
申时(15点-17点)属金,申时之气在肺经和大肠经,此时肺气旺盛,金气清朗,宜呼吸新鲜空气,促进新陈代谢。
酉时(17点-19点)属水,酉时之气在小肠经和膀胱经,肾主水,司膀胱气化,这个时候应当及时补水,稀释血液浓度,增强血液循环。
戌时(19点-21点)属木,此时阳气衰退,阴气生长,肝胆之气充盈,不宜运动,应安静休息。
亥时(21点-23点)属水,亥时之气在肾经和膀胱,此时阳气虚弱,阴气盛,亥水的本性使肾阴足,心肾相交,水火相济,人定魄收魂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