癖的五行属什么?
字源是“壁”,从字形上看,上面部分像山崖或者城墙的形状,下面部分像一个屋宇,合起来表示“有墙(防鼠)的房子”。 《说文》:“癖,怀也。中独怀止者也。”徐铉注曰:“僻者,方隅之地;癖者,胸腹之病。引申为凡物之邪癖、偏倚亦然。”“怀”就是“包涵”的意思,“抱”的本义也是“抱持、怀抱”。可见“癖”这个字的造字本意是指“把东西包裹在里面”,也就是“包容”、“蕴含”之意。
古文字“癖”的字形演变如下图所示: 从“癖”字的字形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最初“癖”写作“疒+璧”,之后变成“疒+卑”或“疒+庳”,再到金文的“疒+芘”和“疒+埤”,最后变为现在的“疒+癖”。为什么“癖”字会发生如此变化呢?原因是因为在文字演化过程中,“壁”与“卑”,或者“壁”与“埤”,或者是“芘”,或者是“埤”,这些字都发生了混同,所以变成了现在的“癖”字。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註》认为“癖”的本義是“病也”,并引《周禮》“疡醫,掌療癰腫,癬瘍,疥瘙之疾”為證明。段氏又说“今人之言癖,無非謂病。”“癖”的本義虽然说是“病”,可是後來這個“病”的意思卻沒有了,反而用來指代一種特殊的喜好了。
许慎在《說文解字》裡對“嗜”這個字下過定义:“嗜,樂也。”並且引《詩》“適彼樂土”為證。可知“嗜”的意思是“喜好”、“樂於”。“嗜”的現代表達是“十分鍾愛(某種東西)”。
那麼“癖”與“嗜”的關係如何呢?我們可以通過探究“癖”的形音變化來尋找答案。由上圖所示,“癖”最先寫作“疒+璧”,當時讀bi,意思是“把內裡包起來”,因而可見“癖”指的是一種需要包裹起的病——這種病自然是惡性的。然後,“疒+璧”又寫成“疒+卑”,读音相同,但是意義發生了轉變,指代的是“不良的習慣”,從而“癖”就成了中性詞。最後,“疒+卑”演变为现在的“疒+癖”,“癖”的读音li4,意思仍然是“不良的習慣”。
由此可知,“癖”先是由疾病转化为不良的習慣,然後這個不良的習慣被固定下來,成了“癖好”。于是,原本含有貶義的“癖”有了中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