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建的北京故宫?
18世纪初期,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准噶尔部叛乱后,开始思考如何建造一座能够代表大清王朝的皇家宫殿。 当时的北京城(今北京市中心区)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内城有皇城,外城有九门。由于明代皇宫——紫禁城年久失修且拥挤不堪,康熙皇帝便想把皇城和紫禁城一起彻底重建,但这样的规模显然不能满足康熙皇帝的心愿,他打算在外城再建一座新的皇宫。
为了找到一处适合的地方来营建新宫,康熙皇帝先后让内阁学士孙国栋、工部尚书吴炳、直隶总督于成龙等人前往北京城郊内外察看地形,并征询各方意见。 经过多方考虑,康熙皇帝最终把地点定在了今天的永定门附近,并在南郊筑造了长陵、朝日坛等地。不过,这个位置离紫禁城有些远,不方便处理朝政。于是,康熙皇帝又让人把新宫的位置向南移到了今天的正阳门(即现在的北京正阳楼)处。然而,这座新城仍然不是特别令康熙皇帝满意。
直到雍正帝即位后,才最终确定了今天北京中轴线的位置,开始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北京故宫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