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为何投资非标?

仝佳可仝佳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先说观点,银行并不是主动选择“非标”进行投资,而是在现有监管体系下不得不如此。 2013年央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监管的规定》,对商业银行的同业部进行严格监管,划分了业务类型,明确了业务经营规则和风险控制要求。规定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同业业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二)以金融同业客户为服务与合作对象;

(三)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各项业务;

(6)业务运作和风险管理符合行业惯例及监管要求。 根据上述文件,银行开办同行业务需要获得监管部门批准才能进行。同时根据第七条的规定,同一商业银行的不同分支机构之间办理同业业务,原则上应当满足当地人民银行的有关监管要求。

基于以上原则与规定,各家银行纷纷设立总部——分支机构的监管架构,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业务操作。在业务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融资类及同业投资类产品对客户、资金投向、期限都有相应的要求,而零售客户与公司客户在银行的传统部门设置中归口不同部门管理,因此为了实现业务落地,通常的做法是:业务部门先确定融资或投资需求,然后由相应人员分别联系总行投行部(或同业部)、法律合规部、运营部等相关部门完成审批程序,最后交由相关机构进行交易结构设计、合同签订以及后续管理。在上述过程中,往往最先得到响应的是业务部门,最慢响应的可能就是运营部门,因为涉及多方沟通与协调,加之审批环节较多,往往导致运营部门在时间上难以做到与业务部门完全同步。

但银行有银行的风险偏好与限制条件。尽管所有业务均存在风险,但不同业务所适应的客户与基础资产类型不同,其潜在的风险点及表现形式亦有所区别。如果某项业务能够成功运作,通常说明其在事先已将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予以识别,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对其进行了评估与量化,同时在交易结构设计上做好了相应的防范安排。当然,风险的存在具有不确定性,且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故需要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测与管理。对于银行来说,除了风险本身之外,风险的披露与管理能力受认可程度同样重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