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五行属土还是木?
“袁”姓,中国第20大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妫姓等,多冠“田”氏。 古姓多单字。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司徒(掌管土地、户籍的官)舜的后裔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国君称陈侯,以国为姓。战国末年,秦国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设郡守和县令管理地方。当时一郡辖数县,各县城门之旁皆建有一楼,称为“望楼”或“谯楼”(也叫“闻鼓楼”“谯亭”)。由于“晨钟暮鼓”,早晚击鼓报时,故名“谯楼”。汉代沿袭这一做法。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屯兵临菑(淄川),其长子曹丕做了丞相以后,在邺城(临菑别称)的南门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铜雀台”。后世诗人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之句,说的就是这座台子。唐朝诗人杜牧有诗《登乐游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说的也是这里。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称帝后第二年,即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下诏改陈氏为“袁氏”,并把他的子孙分封到陈国的故地上。这儿的“陈”读音如“袁”,所以,后来的学者们认为这里的“袁”是承自古代的“陈”。至于古代姓陈的人多了去了,根本没办法追溯到底谁是始自黄帝的舜帝后裔。
到了元朝,人们普遍使用蒙古字(简称“蒙古文”),官方也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推广蒙古文。于是,许多汉字出现了音译,“袁”字就是由此而来。《元史·世祖纪》有“吴王袁凯献《蒙语正音谱》”之语,说明这种写法至少在元代中期已经是正式记载了。 “袁”姓一直是中国姓氏的大姓之一。明末张显齐撰写的《玉堂丛语》中,收录了明代“袁氏世家”共52个,足见“袁”姓之盛。 有意思的是,作为姓氏的“袁”字,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女”旁,因为“姨”字的左半边正是“女”。可是,作为地名和姓氏用的“袁”字却是有“禺”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