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为何场馆容量比不上nba?
1.CBA的球队主场大多设立在非省会城市,而NBA则是以省会大城市为主;
2.篮球是大众普及程度相对较低的一项体育运动,观众观看篮球比赛相对于足球以及乒乓球等球类运动而言,是需要有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的。CBA建立这么多年,真正形成稳定的球迷群体的主场并不多(北京、广东、新疆、浙江等几个球队的球迷文化是比较浓厚的),很多球队的主场甚至连当地人都很少去,如沈阳、宁波、临沂等等,这些城市的体育馆连本地人的体育习惯都难以激发,自然很难想象会有不少的观众去看远道而来的客队;
3.CBA的俱乐部运营水平较为低下,球场氛围和NBA差距明显,这也会影响观众的观赏体验,同时也会使得一些有意愿到现场观赛的观众转而欣赏NBA的比赛,毕竟目前国内的篮球气氛还是以美国篮球为主要崇拜对象; 4.最后,其实人数最庞大的球迷群体是看台上的啦啦队,然而CBA啦啦队的盛况远远比不上NBA,这除了与篮球这项运动的群众基础密切相关以外,也和CBA俱乐部的经营理念有密切的关系。
以上几点都是基于客观现象的分析,不过归根结底影响观众数量的决定性因素还是比赛的质量,如果比赛打得很精彩,即使观众看球之前对于主队支持率不高,也会有很多人转变态度,成为铁杆粉丝。反之,就算主队球迷基数很大,但如果比赛质量低,也会使一部分死忠粉转投他处寻求刺激。所以未来CBA想要引进更多观众,关键还是在提高赛事质量,打造优质品牌。
其实有这么几种原因吧:
经济原因:其实有这种说法认为我国的场馆容量少于NBA是因为为了能有更多的观众能来现场看球。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有很多地区的人民还不是很富有,票价不能收太高,观众容量过低就会影响场馆的收益。但是说实话,我并没有看到过本土的比赛,但我在虎扑的球迷里看到过有人表示,本土的CBA票价并不便宜。而且NBA的场地并不是全部都是修建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在墨西哥、加拿大,他们都不是发达国家,但他们的场馆也是大容量级别的。而且以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如果能拿到国际大赛,修建大容量场地还是绰绰有余的。
习惯原因,首先从传统上来说,我国的体育传统就是:能坐就坐,能坐一起就在一起,能窝就窝。看一场戏都是一大家子或者几个朋友一起去,找个小马扎就围在一起。我国的场馆也是这样,像今年的世乒赛,容量高达1.8万,这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乒乓球馆了。我们一般去的影院,也是小屏幕小座椅一大推人一起看。所以,容量大的场馆符合我国看客的习惯。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CBA比赛作为我国的顶级联赛,它没有那么高的水平。不能和NBA一样,每个运动员都是高富帅和美女的标配,不能和西甲一样有世界顶级球星,也不能和英超一样有悠久的历史和豪门底蕴,也不能和法甲一样妖气四溢,更不能和德甲一样有最先进的教练理念。所以,观众不会因为运动员而特意的跑到比赛去呐喊,而是因为一起去看球的小伙伴而看球打消了寂寞。
文化原因,首先,我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虽然近几年有些退化,但本质上还是能影响到我国人民(包括我国体育观众本身)。我国人民认为在公共场所不能高声喧哗。第二,我国人民还没有完全接受西方文化,尤其是体育上,比如NCAA篮球比赛的氛围,其实我国并不具备这种条件,这种的氛围需要多年的文化积累和熏陶。
最后,也可能是我国人民认为看这种比赛,没有那么重要而打消了去球场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