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菩提五行属什么?
“五行”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尚书·洪范》篇,记述了武王问箕子“洪范九畴”的故事。 “五行”被赋予了具体的含义: 金:指西方属金的颜色——白 木:指东方属木的颜色——绿 水:指北方属水的颜色——黑 火:指南方属火的颜色——红 土:指中央属土的颜色——黄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古人对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事间的关系,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尝试着用一种抽象的思维模式去解释这些变化和关系。这种思维模式就是阴阳五行的思想体系。所以,佛教文化融入中国后,自然也要接受我国古人所掌握的这种基础性哲学思想的熏陶。于是,我们就会在佛经中看到很多“五行”的身影。
一)、世界是“五行”的 《大乘庄严经论》卷二:「云何为佛世界。谓此世间所有一切可为度脱有情境界者。略有五种。何等为五。所谓器世界。情世界。业世界。烦恼世界。死生轮转世界。」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或现天帝身,普游诸众生,普入五道中,随逐诸众生。令发菩提心,示导三乘法,尽此一切劫,而作佛事。」
佛教所说的世界,即是指有情众生的生活场所,这个场所包括了情世界(生命世界)、器世界(物质世界)以及业世界、烦恼世界、死生轮回的世界。也就是说,佛教认为世界是由这五大类构成。 并且,这五大类在世界中的运行也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
1. 器世界、情世界、业世界、烦恼世界、死生轮回世界;
2. 有情、无情;
3. 有色、无色;
4. 有想、无想;
5. 非有想、非无想。 二)、人是"五行"的
人在自然界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人除了具有动物的生理需求之外,还具有思维的能力,能够认识大自然、改造大自然从而获得自身的需求。正因为人的特殊之处在于他有思维和意识的层面,因此人与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能够信仰宗教”。既然有了信仰,也就必然涉及到信仰的对象——神灵世界。
作为信仰对象的神仙当然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只不过他们具有超越常人之处,能飞升变幻,长生不死。《五灯会元》中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悟得本心,即可成佛。所谓“心即是佛”,“佛性即我心”。《六祖坛经·般若品》中说:「慧能无言,只把一指,教惠能看。良久,能曰:我见佛性。」
所以,人和天地万物一样,也是有“五行”俱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