笳属于五行里什么?
《中国民乐常识》云:“箫,亦称篴(笛),六孔,有横吹、竖吹之分”。可见,簫是吹奏乐器里的横吹类。 《礼记·月令》中记载了周代祭祀的时候用到的乐器的种类和数量:“仲春之月……乃脩宫室,凡器用,十有二事。”郑玄注解说:“笛,七孔;箫,八孔。”汉刘熙在《释名》中说得更清楚:“萧,消也,管中疏散,故名萧。”“笛,底希也,所吹之音低希也。箫,修玉也,其制修广而晶莹如美玉。”
古人造字是很讲究的,“蕭”字从木、从萧,表示这种乐器是以竹为材料制成的。“笛”字从口、从丁,“音之丁”,说明它的发声原理与“笛”相同或相似。 “箫”字的读音在古汉语书中记载不一,有读xiāo、chāo,也有读xuē。《集韵》中收录了这三个读音,并解释说:“世昭切,音肖。”也就是说,现在的拼音xīao与古时读音接近。
由此判断,“蕭”、“箫”、“鉞”的本义都是指一种竹制的横吹乐器。汉代以后这些字泛指一切管乐器时,都读xiāo,如“笛”、“箫”。而“蕭”作为一个姓一直保留至今。
笳,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簧管乐器。北狄及西域一带游牧民族喜欢吹笳,因之笳在汉魏六朝时多用于军中,有时和鼓同时使用,用于马上。又因笳在战争中使用较多,所以,后人便把“笳”和战争连在一起,用笳指代战争。“胡笳”一词,常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
秦汉时期,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匈奴、乌桓、鲜卑及西域诸族的一些人,因被征服或统治,战败或内迁,受汉文化影响,喜穿汉服,开始使用铁制工具,并仿照汉制耕织,从事农业生产;他们还把本民族乐器带入内地,汉人学习这些乐器的演奏方法并用以制作乐器。又如汉末三国之际的鲜卑族、乌桓族,他们“有弦鼗,击筑,鼓瑟,吹竽”,乌桓的乐器不仅在本族中使用,而且也用于汉人的娱乐活动。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内地同西域各族交往日益频繁,甚至互相迁徙,内地与西域音乐文化交流也随之发展。隋唐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周边的“胡人”成批涌入长安等大都市,内地与西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和交流大大加强。当时,龟兹、高昌、疏勒、康国等西域乐舞大量涌现。这些外族乐器和乐舞在中原广为流传,对中原音乐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来自西域和北方的外来乐舞、乐器与以歌舞为主的汉族乐舞互相影响、融汇,不仅改变了汉族传统音乐固有的面貌,而且出现了与外来音乐形式相融合的新音乐品种。
南北朝时期北齐的鼓吹乐、隋的七部乐、唐的十部乐,不仅保存了自汉魏两晋以来传自西域和北方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曲,而且加入了这些音乐舞曲与汉族音乐舞曲融合之后产生的新成分。在此基础上形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燕乐就是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音乐和西域音乐而成的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