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共有多少组?
一、五行学说的创立 1.殷商周易时期,人们根据自然现象归纳出阴阳观念并用来推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和预言,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五行思想,但此时五行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抒己见,有人主张用五行相生相克来解释人间的关系(如《尚书•洪范》「五行:一土、二木、三火、四水、五金」),也有人反对这种观点,如荀子认为「五行说」是「陋说」。在当时的哲学体系中,「五行说」处于从属地位;
3.东汉王充著《论衡•物势》首先使用了「五行相胜」一词,并认为「五行之气"形"于东方,则春胜矣。""形"于南方,则夏胜矣。""形"于西方,则秋胜矣。""形"于北方,则冬胜矣。这里虽然使用了“胜”字,但其含义与后世完全不同。 唐代韩愈的《原道》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五行"的概念,并对"五行"进行了定义:「五行者,谓金木水火土也。」这基本上把先秦儒家关于五行的定义给取代了。
后来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经部•论语》中也对「五行」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五行者,天地之五行,木火土金水也。」这个定义被后世奉为经典,一直沿用至今。 以上是对「五行」概念起源与发展的一次大致梳理,从中不难看出「五行」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逐渐明确和定型的过程,它所反映的自然科学的内容也是逐渐丰富和深化的。
需要说明的是,先秦时期的「五行」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各种观点并存且相互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如《庄子》中提到过「五行不流(顺)」,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无序排列的状态,这是一种矛盾的形式;而《尚书》中提到的「五行」显然不是指这五种元素的顺序不连贯,而是指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直到汉代,董仲舒才明确了儒家的「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并在其后一直贯穿到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