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拜明星为师吗?

乜采薇乜采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当然可以啊! 而且我师傅还就收过这么一个徒弟……不过他当时没答应。 我的漫画导师是《漫画创作》这门课的任课老师,博华教授。他是章鱼叔的徒弟,曾经因为手办作品入围了日本FAMI通游戏杂志评选的2015年台湾最佳独立游戏,算是比较有名气的同人画师了。

在学期末的漫画创作课程结束前,博华老师给了我们几个学生一个选项,就是可以选择由自己来担任助教,帮老师分担部分授课任务以及作业批改,同时也可以提前学习教师的行业准则与规范;也可以选择直接跟博华老师学画漫画,由老师一对一指导,绘制成一本教材一样的作品,作为自己大学期间漫画创作课程的结业作品(当然,选择助教的同学也是有教材创作的)。

大家都选择了后者。因为助教的工作主要在于辅助教师教学,而直接跟老师学画画能够更深入地接触到课堂没有教的内容,也能让老师看到更细致的地方,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和修改建议。 于是我们就这样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请名师出山,手把手地改到作品集满意为止。

不过老师最终并没有收下我这个徒儿……他说我的作品已经足够优秀,不需要再进行大幅度的修改,只要把个别细节调整一下就可以了。所以最终成品就像下面这样—— 我还是非常感激老师的,至少他没有拒绝我的请求,给我这个练习的机会,让我能画出这样的作品。

羿寒菡羿寒菡优质答主

孔子主张“无隐乎尔”,意思是作老师应当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当然是讲教师的师德。他还主张“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当实行仁道时对老师也不必谦让,这讲的是学生应当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对老师说的敢于提出质疑。孔老夫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其)之好(学)也”,这讲的是做学问不能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不论什么人都可以做你的老师,只要你向他学习。但是他又强调自己对于“道”,甚至比对他的“亲”对他的“子”还重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又明显地流露出唯我独尊的师道尊严意识了。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继伏羲、文王之后儒家文化的第三代代表人物,儒家文化在其手上形成体系,被奉为“亚圣”的孟子只不过是儒家文化的推广者和捍卫者。可以说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独尊的,那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正是源出于儒家文化的这种师道和“道”尊的思想,并不是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要培养一个能教化万民“为政以德”而“德者本也”的教育者,这可不是三五年,靠“转数”就可以做好的。而且“有教无类”也只是在“士”这个阶层中实施,“庶人不议”,“礼不下庶人”,说明奴隶和农民还是不可能受到“德”化教育的,至于商贾等行则“君子固当”,不在“有教无类”之列。

儒家的这种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之所在,而中国文化的主体则是由那些受过孔孟之道教育的儒家之徒所传播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如唐末僧一行是山西人,受儒家教育,通晓儒家经典并能教化百姓,后受佛家文化吸引才由“士”而拜入佛家门下,终成一代高僧“三藏法师”,“鉴照表里,细入无间,大无不统,细无不析,真伪异于一目”,由张衡的学生南怀仁在天津传教而皈依基督教的徐日升、比利时天主教士南怀仁后来又在中国讲授西洋的天文学、物理学和数学等,还有在天津传教的意大利耶稣会的方济各,他们传的都是儒家文化和西方的自然科学精神。再如日本德川幕府时期,西方文化在锁国政策下已经进入日本,一些受到中国文化的儒士,如日本“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曾在中国读朱熹、王阳明、程颢等人的“理学”,后来又在“兰学”即荷兰西方科学教育下从事军事操练,并提倡军事伦理“士魂兵体”,最终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改革运动。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它在培养教育者、伦理者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推广者有着一定的规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