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金属什么?
根据古代人的看法,世界上事物的性质分为五种:金、木、水、火、土(或云:阴阳);事物的运动方式也相应地分为五种:行、动、燥、湿、风。二者合为“五行”。 《尚书·洪范》记载了周武王与箕子关于“五行”的问答,成为后世谈论“五行”的重要依据: “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馀五行,咸当具焉。” “惟皇五枢极,运乎天地之端,覆载众生,庶类繁兴,品物群生,各得其性。” 这虽然只是作为“庶物”的属性来理解,但已经相当接近于后来“五行”的含义,即事物属性的含义。
“五行”被引入医学是在汉代。《黄帝内经》以五行配五脏: 心属火,在形为脉,在志为喜,在液为泪; 肝属木,在形为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脾属土,在形为肉,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肺属金,在形为毛,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肾属水,在形为骨,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在汉以后,中医理论基本承袭了这种观念。当然也有不同的意见。
唐代王冰认为:“五行者,五星也……故五行者,五行之气也。”将五行看成是五大行星。这是很荒唐的意见,自然没有流行开来。 明代徐春甫说:“夫五方,五季,五行之气,五脏之象,非五行而已矣。”他认为五行不是事物性质而是方位和季节以及脏腑的关系的意思。这也是不对的。
明末李中梓在其所著《医宗必读》中说得很明确:“天地之间,五气运行,五运流转,五方分治,五季迭主,五材成用,五色昭彰,五官悉备,五味调和,五经调畅,五脏相资,五窍传导,五精化血,五志安和,五液润养,五体不弊,五劳俱伤,六情所感,皆出于五行生克之理……” 五行的实质就是世界的构成是由具有不同性质的五种元素构成的,它们通过不同比例的组合构成了世界万事万物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