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球队成功原因?
首先,我觉得是坚持走自身的路,不盲目跟风 乒乓球是中国第一个拿到世乒赛团体冠军,同时也是第一个拿到奥运会男团冠军的项目。因此无论是从群众基础还是运动员数量来说这都是一个大国之队。同时这个项目也最适合在直拍横打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自我风格。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近四十年来中国队一直在这个项目上耕耘,培养球员打出自己的风格。虽然也有像倪夏莲这样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奇葩存在,但总体上中国的男子单打和女子单打一直是世界最强的队伍,而男子团体和女子团体也能跟亚洲劲旅掰扯掰扯手腕子。反观韩国日本甚至欧洲的一些球队,他们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也牺牲了选手的风格。如韩国的朱世赫,他在队里受到的重担并不比李隼、马琳承担得少,为了完成老队的任务他不得不让出一些个人成绩来换取团体的胜利;又如德国队的波尔,他是混血儿有着出色的直拍技术却不得不因为团队需要而屈尊去打亚锦赛这种赛事。这些牺牲个人荣誉而成全集体荣誉的行为是不能全盘复制到我国的体育体制上的。
第二就是教练组眼光独到,选拔人才有据可循 这点可以从梁靖崑与林高远身上看到。两位队员都是直板选手且都是左手将,这让我们可以在对抗中拿出双左手的配台打法(如许昕/马龙),从而在比赛中抓住对手右半侧漏洞不断发起攻击。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很强的抗压能力能在大赛中顶住压力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要知道在竞技场上水平高的队伍往往能创造更多奇迹的可能。这一点恐怕也是其他队伍所不能比的,毕竟不是谁都能从一堆左手将里面选出两个潜力股来的。
第三是资金保障,科学训练 中国乒乓球在整个亚洲算得上是投入最大的一支球队,每年在国家队身上的花费可以说是水涨船高。而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从队员的训练比赛到饮食起居都有专人照顾,不用她们操心。再加上科学系统的训练模式,可以说中国队在体能技术两方面都处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这点也可以从其他国家队员到中国队试训而无法适应高强度的训练节奏而告终。这是机遇也是付出相应代价换来的回报吧。
重视和正确的领导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国务院各部委、各省市等相关部门,对乒乓球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如国家体委在80年代中期就批准立项,把北京大学数学模型应用到乒乓球科研中。各省体委,对训练基地的建设和训练经费投入很大,在运动员、教练员的选拔和培养,以及在他们训练和生活上都给予大力支持和关心。许多院校在训练基地建设、提供科学设施等方面也提供了很大帮助。这些都为乒乓球运动的长盛不衰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保证。
正确贯彻训练方针和指导思想,是事业成功的动力 我国教练员能够长期实践“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的训练指导方针。80年代中期以来,对训练指导思想又进行重大改革,把训练重心由侧重“以攻球为中心”转移为“以还原技术”为中心,使战术训练也得到空前发展,重视运动智能和心理稳定训练等,这些都对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的大幅度跃升奠定坚实基础。
不断学习总结,博釆众长,扬长避短,形成独特风格 我国乒乓球教练员、运动员在学习日本、欧洲先进技术,总结国内训练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长期实践活动中,不断摸索和完善我国的乒乓技、战术风格和训练方法。从50年代的快、狠、准,到70年代的“近台快攻结合弧圈”打法,80年代的“弧圈球结合快攻打法”,直至90年代初的“以还原为中心”的训练体系,都体现了博釆众长、推陈出新、自成一家的气度与风格。
不怕困难,敢与霸主争雄,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牺牲精神 我国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和比赛中,面对国内外各种困难和风险,甚至伤病等,都能以祖国荣誉为重,不畏强手,顽强拼博。同时,他们不满足已有的成功,在教练员的帮助和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我,精益求精。许多著名运动员在事业有成时又把个人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
健全的体制和正确的管理制度 从50年代起逐步建立“三从一大”训练指导方针,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由地方体委负责挑选和输送运动员,国家给予训练、比赛经费的补贴等具体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地方积极性,扩大选材、培养人才的范围。各基地在总教练的牵头下,教练员、运动员、医务人员,齐心协力,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训练、比赛、生活等方面实施共同管理,确保事业顺利开展、蓬勃发展。